摘要:变式重构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截取、提炼、扩展、补充、质疑、变序、重组的过程,是教材文本资源的有效开发。变式重构具有促进获得语言真知、促进语言建构、回归整体观照、提取文本信息、丰富情感体验等阅读及语言成长的价值。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变式重构;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9-02
一、变式重构的内涵界定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搬运与完整的复制,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智慧的历程,是对文本进行剪辑、调整、变式、增删等重组的过程。重组得当,为师本、生本、师生、生生之问对话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框定了集中地对话主题,从而使各方对话能够持久深入,获得思想和语言的启迪、成长。同理,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以阅读教材为起点,向思想和言语的深处进发。深度进发,内容,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并不是很大,而这一过程又是建构新知体系的必要环节。这样,可以“变废为宝”,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保持适度信息量,把握时间的密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当然,教师课堂传授的语文知识要尽可能有效,要杜绝因讲授无用知识而产生的无效劳动。比如,高年级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而没有对重点词句的品味,没有语言的积累和应用,这样的语文课就是低效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在理解上求深,在拓展阅读上求多,也同样是低效的。
四、树立大语文观,拉伸时间的长度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光靠课堂40分钟就想学好语文实在是难乎其难,因此,教师要树立起大就是在熟识文字、理解内容、定位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生活、阅读经验、积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截取、提炼、扩展、补充、质疑、变序等方式进行重组重构,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所以,变式重构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文本为基础,有机地利用文本表达阅读感悟的一种生本对话。这是生本之间有质量的对话。
二、变式重构的价值追求
1.超越浅表重复,获得语言真知。
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文本价值语文观,引导学生放眼课堂前后,进而拉伸语文学习时间。
首先,用好课前预习时间。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的规定动作及自选动作。规定动作即预习的常规任务,比如“四读预习法”就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定动作:一读知大意,二读自学生字新词,三读思考课后问题,四读质疑问难。自选动作即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批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其次,做好课后有效延伸。有效的课后延伸能够巩固、增进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延伸的形式极为丰富,比如:说一说,复述主要内容;做一做,生活实践中丰富感受;读一读,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写一写,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等等。不管什么形式的课后延伸,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特点及学段要求,切不可狗尾续貂,浪费时间。
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学生时代是求知的时代,课堂时间尤其宝贵。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教师要多用心探索、研究。取向十分明朗。这样的课文,就其语言承载的内容而言,学生完全能自读自悟;就其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而言,也没有值得反复玩味与仿效练习的特色;就其包含的思想内涵而言,也不必通过师生、生生的深度对话,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对于这样的教材,如果我们仍墨守成规地采用“自读体悟——交流对话——朗读表达”的程式来教学,必定是一场教学时间和学生心智的浪费,我们所做的是“读了人人会读的,说了个个会说的”原地踏步式的重复劳动,学生的言语生命并没有得到生长。倘若我们经过简单的望闻问切,确认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流利诵读,掌握内容,明白意义”的要求,不妨寻找一个新的教学切入点,向学生们抛出诸如变体改写、语段赏析、专题辩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借助已有的阅读生活经验,对当下的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变序、概括提炼,与文本深度对话,使个体语言和思维获得一次真实的历练和成长。
2.梳理对话碎片,回归整体观照。
纵观现实中的多数语文课堂,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围绕某段文字或某个话题,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频率很高,但学生的思考却不够深入,个体单次对话的时间很短,有时只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这种只言片语式对话所表达的意义可能是准确的,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准确是一种阅读直觉,不是建立在对整个文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之上的。这种对话机制下的学生受众所获得的思想、语言信息是零碎的,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一轮对话结束以后,倘若教者不作总结,立马采用回马枪式的追问,学生就很难形成以整个文本内容为背景的归纳总结性对话。长此以往,一地碎片式的对话就扼杀了孩子们整体思维的习惯,最终形成文本阅读时“一叶遮目不见森林”的不良方法,形成“以点代面”式的思维方式,对今后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答诸如古诗鉴赏、现代文赏析等自主阅读型问题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阅读课堂里,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思考和组织内部对话语言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组织对话时,尽可能引导他们说完整的话,说建立于文本整体基础上的有具体内涵的话。必要时,还须让学生对此阶段众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丰富完善,形成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文本论据充分的语段,这对培养整体阅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大有裨益。
3.提取核心信息,习得阅读方法。
新课程的推进,给阅读课堂带来了生机,阅读课堂呈现缤纷姿态,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由于过分强调了自主体悟和个性解读,使得阅读课堂将重点句段赏析对话等作为教学主体内容,忽略了文本主要内容概括、段意提炼、提纲归纳等常规训练,忽视了阅读基本功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当下出现的诸多阅读问题:阅读短文,学生不能准确凝练地概括主要内容;不能理清文本的思路脉络;不能完整回答关乎文本内容或价值取向的具体问题。对整个文本概括提炼,不是一个按比例浓缩的简单程序,而是对文本重构组合的复杂过程,其问充满了信息筛选比较、语言推敲等紧张的智力活动。阅读课堂中,教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上述内容的讨论对话,甚至是书面语言的集体示范修正,有利于学生习得准确提取文本核心信息的方法,形成能力。这些方法和能力,是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中大量的泛阅读所必需具备的。它能使阅读者迅速获取主要信息、筛选目标信息,即时判断阅读材料的意义价值,并由此确定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实施精读、深度阅读。
4.延伸文本内容,丰富情感体验。
文本阅读的情感生发,是文字客体对心灵主体作用的结果,情感属于“被激发”状态。文本创作,因“情动而辞发”,文字是情感进发的产物,情感会因文字的流淌而浓郁醇厚。教材中有许多的留白处,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想象、补充、延展。文本延展,肯定要改变原文的结构,对原文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重构,或中间插入,或结尾续编,或局部细化,或向前追溯。文本延展必须以文本具体情境、情感为基础,不可胡编乱造,出现狗尾续貂式的败笔。要将延展的内容与原文衔接得天衣无缝,必须很好的研读文本,努力使创编的内容符合此境此情。这样,在反复研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催化、强化;在创编中,情感得到升华,笔下文字的流淌,就是内心丰富情感的宣泄和表露。文因情生,情因文浓。
5.尝试语言建构,学会多元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为了达成某一具体的教学目标,经常采用文体改写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表达阅读体验。感情奔放、浓烈抑或含蓄、甘醇的抒情性散文、生活小品文,可通篇或截取部分章节改写为现代诗歌;含有一定情节的叙事诗,可以拓展想象,改写为记叙性细节描写;古代诗歌、文言文可改写成现代白话文;哲理性或教育性强的文章,可以在充分阅读、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改编成演讲稿;游记类散文,则可以改变成导游解说词……在构思与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定然先要调用阅读经验,归纳出相应文体的语言、结构特点。其后,再根据新文体的要求,对原初的文本进行删减、变序、凝练、细化等整合重构。这一过程是新的语言体系自我归纳、探索、建构的过程,充满了语言创造和智慧生成的乐趣,有利于学生形成根据具体场景多元表情达意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