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时间的管理策略

2011-12-29 00:00:00李海燕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1年12期


  摘要:优化语文课堂时间的管理,是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其重要策略有:坚持时间效益观,提高时间的强度;正确把握课堂节奏,增加时间的厚度;保持适度信息量,把握时间的密度;树立大语文观,拉伸时间的长度。
  关键词:语文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8-02
  优化语文课堂时间的管理,是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优化时间管理,最根本的策略在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时间,提升课堂效率。
  一、坚持时间效益观,提高时间的强度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益,教师必须增强时间观念,减少可能导致时间浪费的人为因素,保障课堂的有限时间用到该用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1.要尽量快速进入教学。
  小学语文课一般为40分钟,时间宝贵。如果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的其他活动太多,可能造成教学时间无谓的损耗。比如,新课导人时,多媒体情境导入的时间过长,或谈话激趣的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详细备课,精心准备预案,争取以合理的时间尽快进入教学。
  2.要增加语文学习时间。
  增加语文学习时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语文课中有很多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和非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将教学时间紧扣在教学活动上,尽量减少非教学活动的时间。第二,减少用于课堂管理和组织教学的时间。虽然课堂管理和组织教学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应该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否则,也可能造成时间的无谓损耗。
  3.要减少和避免在个别问题上花费太多教学时间。
  课堂时间主要应花在集体指导上,不要在个别指导上耗费过多时间。比如,个别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应提醒他课前多预习,而不应在课堂上一味地让他读;个别学生因阅读感悟的超前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时,老师不必为此花很多时间去展开,否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浪费时间。
  二、正确把握课堂节奏,增加时间的厚度
  1.把握最佳教学时段。
  有关课堂教学价值曲线的研究指出:小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生理、心理状态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2分钟)——波谷(终极时区3分钟)的波状起伏变化规律。①虽然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不尽相同,但这种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总体规律依然存在,教师可以根据这种规律,并结合课前的精心设置和课中的细心观察,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波峰时段,让学生在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里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照搬教材呈现知识的次序,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不分主次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比如,精读课的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整体感知,就应该是安排在第一个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进人深入阅读部分课文,则安排在第二个波峰(回归时区12分钟);第二课时:进入深入阅读部分课文,解决阅读重点和难点,安排在第一个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拓展部分安排在第二个波峰(回归时区12分钟)。
  2.巧用课堂容易走神时段。
  整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合理利用其中的容易走神时段。例如:在从第一个波峰到第二个波峰之间的“调试时区”,教师可以运用针对性、激励性、趣味性强的精练语言或案例,帮助学生放松心态、走出疲劳,激发新的学习动力。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又能为学生进入新的“波峰”时间,助推发力。再如,在“终极时区”,教师可以不安排新知学习,而是借助板书和教师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