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知识构建
本文解读涉及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条课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农业的认识,主要落实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上,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第一产业部门,又受到交通、科技、社会经济规律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成了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两大区位因素,知识结构如图1。
(2)举例说明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要求学生自己能举出1~2个农业地域类型实例,具体说明其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从而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该“课标“包含的知识结构如图2。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形成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生产、热爱当地产业活动,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世界和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知识,大致知道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有些学校的地理教师也可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区域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做过初步分析。高中阶段学习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清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合理选择农业区位应是本部分的重点。
对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应首先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引出世界各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所有的农业地域类型中,水稻种植业应得到足够关注。须明确以下几点:①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两大优势。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即季风气候的水热组合;二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②该区在农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结构单一,农产品的商品率低;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人增长有限;三是科技水平低。③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结构,实施联产转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综合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把农业生产从自给经济转为商品生产;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2.教学难点剖析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阐明这些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学习和分析,使学生深入认识以下三点。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有限度的),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
●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区位。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之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即地域分工,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
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如东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特点,农业劳动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发展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以及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了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通过水稻种植业的学习,学生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推导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分析其优势、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即要求学生会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应是本部分的教学难点。
3.教学疑点解析
疑点一:农业与小农业、大农业。农业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所需食物与有机原料的基础产业。小农业是狭义的农业,是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农业;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和农牧产品加工,则属于广义的农业,即大农业。
疑点二:光热水越多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但不同的作物需要的光热水条件不同,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世界农业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疑点三:亚洲水稻单产高,商品率也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亚洲水稻种植业是集约农业,大量的劳动力在田地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但由于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因而稻谷主要用作口粮及饲料用粮,故商品率不高。
疑点四:种植制度、熟制与复种制度、复种指数。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种植单位在一年或几年内所采用的作物种植结构、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包括间作、套种、轮作等)的综合体系。熟制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种植单位一年内作物种植茬(数)的质量和类型。一个地区的作物熟制,首先取决于该地区的热量累积值,然后还要看水分供应。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为一年一熟;长江以南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复种制度(或耕作制度)是指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种植作物一次、两次还是三次,即重复种植作物的次数。复种指数则指某一地区,全年总播种面积和总耕地面积之比,它是衡量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百分数表示。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区位及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对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由于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同经济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三大类: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
其次,要注意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①综合分析:首先要结合已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通过读图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其次从社会经济条件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交通这两个最富有变化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②主导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起主要决定性作用的区位因素是什么,该因素即为主导因素,而不利的因素则为限制因素。例如,珠江三角洲甘蔗生产的主导因素是高温多雨;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为气温低。③动态分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会有所变化。教学中应注意对不同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一般来说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催化剂”。
最后,要学会农业区位的选择。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和选择。先根据经纬度及其它信息确定其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分析其地形特征,再结合农、林、牧、渔各业特点和动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大范围地区的区位选择。第二步,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第三步,考虑某些特殊农业类型所需要的环境。
(2)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该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案例教学法,即深入剖析一个典型案例,掌握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然后迁移应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自己拥有资料状况,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如以水稻种植业作为案例分析,为学生提供某个水稻生产区的基本资料,包括水稻的生长习性、所需条件、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让学生事先或在课堂上阅读案例,教师可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不提任何问题,由学生自由分析。教师再根据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水稻种植业的形成条件、分布地区、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在此基础上,出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生产区景观图及生产特点等资料,让学生结合上述方法,分析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并列表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在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如水稻种植业与商品谷物农业可以在农作物品种、生产目的、生产特点、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对比。而西欧乳畜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可以在气候条件、草场质量、生产对象、距市场远近、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对比。这样可增强学生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区别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2.图表使用
(1)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图(图3)。该图形象直观,用左右两个箭头分别展示农业投入和产出。阅读“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的读图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可提高农业的产出,并为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做好铺垫。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作常识性了解,不必在经济学意义上作更多的分析。动植物(或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是农业必要的投入,上述必要投入再加上农民的劳动(即劳动力投入),农业即可获得产出。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增加,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化肥、农药的投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产出。通过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农业产出的农产
gjSIQmWYsq2aZixMup9s1Q==品较多,既有供人们食用的粮、肉、奶、蛋、果、菜,又有工业原料棉、麻、丝、皮、毛、橡胶等。
(2)农业分类及农业地域类型结构框图(图4)。这幅图不仅说明了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而且还具体展示出三种常用分类的农业类型,其目的主要为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作知识准备。阅读这幅图,首先应明确具体农业类型(中间部分)与上、下、左、右的联系;其次,对于每一种具体农业类型,都应能根据不同划分依据,归入不同类别。
图中根据生产对象不同,将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其中种植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畜牧业包括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混合农业只是农场经营的一种方法,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故混合农业既不属于种植业,又不属于畜牧业,图中没有箭头与两者连接,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中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其中粗放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密集农业既包括劳动密集型的水稻种植业和种植园农业,也包括资金密集型的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图中根据产出的性质和归宿,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区别两者的关键是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目的。自给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游牧业;商品农业包括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3)农业区位的微观选址图(图5)。该图要求在城镇中正确选择乳牛、花卉、小麦的区位。若该城镇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如何安排?
区位选择的步骤与方法:根据地价、单产值、需水情况综合选择。
第一步,观察图4中A、B、C三地的区位优势:A地远离城镇,面积大,地价低;B地距离城镇较近,位于主要公路旁边,交通条件优越;C地处于城镇边缘,有河流穿越,水源充足。
第二步,分析农业三类生产的特征:单位面积产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小麦;小麦需土地面积较大,花卉用水量较大,乳牛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
第三步,距离城镇较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A处种植小麦,B处进行乳牛生产,C处安排花卉种植(该图变式如图6)。
(4)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7)。这幅图展示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①②③④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读图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以其中任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分析其形成的条件、特点以及发展的方向,如可以以水稻种植业为例。第二步,根据得出的结论,让同学们根据图示分析其它三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特点及方向。第三步,学生对比分析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以及西北的游牧业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3.活动指导
课标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该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做好基础铺垫。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分类、生产特点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步,通过家乡农业区位选择,体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让学生课下收集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了解农、林、牧、渔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②教师出示当地主要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市场(城市位置)、农业技术、政策等资料,让学生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并说明理由。③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及其影响。④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首先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⑤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步,根据所学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判断本地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并确定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4.思考与练习
思考: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能不能将其理解为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都是具有决定性的?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以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例如,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22°N,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 000米的高度。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例如,玻璃温室大棚就是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作物生长的热量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温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我国的东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需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并改造地形条件,将坡地改造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水土保持。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