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地理课堂“生活化”?

2011-12-29 00:00:00于吉海
地理教育 2011年4期


  1.让地理专业知识体现“生活化”
  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生涩、专业性较强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浅显易懂的地理道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讲授太阳高度的过程中,太阳高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每日的太阳高度视运动变化都呈现在眼前。如何理解这一知识点,不是单靠理论知识、课堂讲解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以生活常识来理解具体的理论知识。又如,讲授月相的过程中,要和传统的阴阳历联系起来。当“清明节”、“中秋节”以立法的形式成为法定传统节日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才能通过实地观察、描绘,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才能真正理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具体意境,才能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文情节,也才能真正体会“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人生里程。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现实化、简单化、生活化,让学生在享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2.让地理案例教学充满“生活化”
  地理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案例教学设计体现了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学活动中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置换,将其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案例或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例如,在国土整治中学习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时,可以结合河西走廊的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国家长期规划中为何要把张掖市建设成为“节水型”试点城市;黑河流域的跨区域调水工作为什么会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多次到甘肃省调研,提出拯救民勤和敦煌的批示与主张。以此为基础,可以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和迁移。让学生分析云贵高原 “石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丹霞地貌“红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青藏高原“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中亚地区“盐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青藏高原“湿地沙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又如,学习华北地区土地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水盐形成的机理,掌握水盐运动的特征,更要理解如何开展盐碱地的治理措施。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该知识,可在课堂上结合张掖的具体自然条件,让学生分析甘州区碱滩镇名称的由来,分析甘州区春季道路为什么会出现“翻浆”现象;进而对比“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土地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治理措施的区别;塔里木盆地土地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中亚地区土地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西亚地区土地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北非尼罗河流域土地次生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学生通过一系列身边的自然现象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学习的内动力得到激发,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3.让地理课外活动突出“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内需动力”很强的活动,教师应积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得到锻炼,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可在每节课课前5~10分钟安排一位学生做一回“老师”,为全体学生讲解一个典型知识点或一个典型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要想把该题目给同学们解释清楚,自己必须把该知识点学清楚,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示自己亮点的能力等。例如,高一年级开展的天体观测活动,让学生识别“北极星”、“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银河”星座与天体,并结合民间故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张掖城郊湿地”万人徒步游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内陆地区水资源的珍贵,切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张掖气象局的实地观测,使学生对天气预报、天气现象的形成得到了清楚的认知,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地震测点的观察、地震数据的监测、接收、分析过程、地震会商会议,让学生既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达,又认识到地震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丹霞地貌”的考察使学生既了解到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又为家乡拥有如此美景而自豪。随着《神探狄仁杰Ⅲ》和《三枪拍案惊奇》的实景拍摄和播出,“张掖丹霞”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