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中国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19年3月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施雅风是我国冰川事业的创始人,他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把中国冰川学研究不断推向世界前沿。他历时24年领导完成的《中国冰川目录》,为我国冰川学发展、水资源利用、冰雪灾害防治、西部山区水利水电开发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中国冰川学跻身世界冰川学研究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惟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施雅风参与了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工作,并同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李旭旦等人创办了中国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即现今《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这份创刊号还需要几位主创共同捐款筹资的刊物,一经发行即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并迅速发展壮大。
1957年,承担了地貌区划研究任务的施雅风来到兰州考察,就此开启了他身为“中国冰川之父”的探索之路。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并任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要求考察队查明祁连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风等以“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的豪言,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险峻巍峨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冰峰雪岭,重重叠叠,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画屏,矗立在河西走廊的南边。他们首先集中到一处较易接近冰川区的地域进行练兵,7月1日,队员们经过艰难跋涉,奋勇登上4 950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进行详细考察。在欢呼登上冰川之时,他们向北京中国科学院发电报报喜,建议将这条冰川命名为“七一冰川”,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37周年的献礼。在施雅风的带领下,考察队分为6个小分队,对祁连山东起冷龙岭,西至柴达木北山,包括10个冰川区、2个冰川群、125个冰川组、941条大小冰川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不仅描绘了冰川的形态、类型和分布,而且估计了储水量,进行了人工融化冰雪的试验,最后在施雅风主持下写出了长达436万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冰川考察报告。
1959—1962年,施雅风克服了我国经济面临暂时困难带来的影响,决心安家兰州,同时,主持组织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研究。在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对冰川物理特征要素及从冰川到河流直到渗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转化及消失规律等进行观察研究。特别是1964年考察了地球上14座8 000米以上高峰之一——希夏邦马峰,他和队员们登上了现代雪线以上的6 200米的山头,时年45岁。希夏邦马峰的考察,成了施雅风等人3年后对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大规模科学考察的前站。1964年,施雅风和同事们编写了《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与谢自楚合写的“中国现代冰川基本特征”一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他与季子修合写了“希夏邦马峰地区冰川的分布和形态类型”、“希夏邦马峰北坡冰川的冰塔林及有关消融形态”论文;他又与崔之久、郑本兴合写了“希夏邦马峰附近的山文和水系”等多篇论文,还和同事们编辑出版了《乌鲁木齐河冰川与水文研究》、《青藏公路冻土初步考察》两本论文集。
经过多年的筹备,1965年我国第一个冰川研究单位——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正式成立,施雅风担任主持事务的副所长。1966年初夏,为完成成昆铁路定线任务,他带领10多个同事到西昌地区调查泥石流可能对成昆铁路产生的危害和预防办法。不久,“文革”席卷大地,他被单位电报催回,受到不应有的“冲击”,直到1973年因冰川洪水冲毁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主排水道上的一座桥梁,经中巴双方协商同意,才由施雅风带领一个考察组踏上巴基斯坦国土,对这条长59千米的巴托拉冰川进行考察研究。在考察中,施雅风带领团队克服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困难,多次排除危及生命的意外险情,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经过细致考察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