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编制“层次错位”问题诊断与典型案例分析

2011-12-29 00:00:00鄂傲君
地理教育 2011年5期


  一、层次错位表现之一:目标混淆
  问题表现:地理教师备课时,不重视地理三维目标的编制,不注意区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尤其易将技能目标与方法目标相混淆。
  导致后果:导致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课堂达成失去针对性,教学容易出现随意性。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1: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分析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与基本形态的能力,学会利用比较法区分褶皱山和断层山;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病因诊断:地理三维目标没有分类陈述,部分地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陈述不齐全,各条目标中三维目标有交叉,层次不清。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利用比较法区分褶皱山和断层山”。三维目标之间相互嵌套,层次混乱。
  ●改编建议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图片辨别,初步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通过阅读课本相关材料,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结合生活实例,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提供的地图,尝试运用比较方法,初步学会分析褶皱山与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初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结合火山的形成过程的实例分析,初步体会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层次错位表现之二:背离课标
  问题表现:教师对地理新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过于强调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导致随意拔高和扩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与课标的基本要求相背离。
  导致后果: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教学超纲、超标。
  案例2: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教学目标:掌握海水运动的形式,理解洋流的性质分类,能识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名称,理解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是影响洋流成因的重要因素。
  病因诊断: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有关洋流的具体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仔细分析标准可以看出,洋流的学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一般不需要对洋流知识加深和扩展,洋流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即可。同时,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及形成洋流的主要原因。此处要求过高,背离了地理新课标要求。
  ●改编建议
  能够了解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能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三、层次错位表现之三:目标不全
  问题表现:教师设计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时没有依据教材,对教材某课时中涉及的相关三维目标表述不完整。
  导致后果:地理课时教学目标不完整,容易造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达成不全面,有些方面存在缺漏。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3: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病因诊断:知识目标要求不全,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忽视了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关内容的渗透。
  ●改编建议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本相关内容,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了解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区位分析方法引入,能归纳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联系本地实际,以南京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学生通过问题分析,尝试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工业的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进行思考,初步懂得衡量工业区位合理性的标准是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