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议

2011-12-29 00:00:00
地理教育 2011年5期


  [题目一]
  图1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示意某日晨线、昏线与M纬线相交点的时间变化情况。P、Q为M纬线上的两点,其经度差为90°。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Q地日出的当地时间为:
  A.3时 B.6时 C.9时 D.11时
  2.P地可能位于:
  A.北美洲 B.南美洲 C.欧洲 D.非洲
  解析:第1题,本题图示看似简单,实则比较新颖且抽象,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突破,尤其是对横轴的晨、昏线与M纬线交点的判读。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昼长的计算、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地方时与经度的换算、经纬网定位等。坐标图上横坐标是M纬线,准确地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纬线圈,跨360°经度。两组斜线中的实线表示该日内晨线与M纬线的交点在M纬线上移动到不同经度时所对应的北京时间。因不是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所以斜线分成了两段。虚线的判读同理,与实线的不同只在于它是昏线与M纬线的交点而已。每组斜线都首尾相接,即反映了晨线、昏线与M纬线的交点各自在M纬线圈上移动360°。一天当中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可以看作是不变的,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圈,所以交点P、Q也沿着M纬线自东向西各自移动了一圈(如图2所示)。
  结合已知图形可知,M纬线上的P点(晨线上)处于日出状态,Q点(昏线上)处于日落状态,P、Q两点的经度差实则M纬线上的昼弧长,为90度,根据昼长=昼弧÷15°/时,计算出该日M纬线昼长为6小时。根据日出、日落的计算公式,日出=12—昼长/2,可计算出P地此时日出为12—6/2=9时,根据相关规律: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日出的地方时相同,日落的地方时也相同,昼长也相等。P、Q两点同在M纬线上,可知Q地的昼长也为6小时,答案为C。
  第2题,由题目的坐标图可读出P点的日出所对应的北京时间为0:00,而由上题计算结果可知,P点的日出时间为当地的9:00,由地方时差与经度差的关系,则可以换算出P地的经度为105°W(西半球),根据各大洲主体部分的大致经度范围或所属半球,南美洲:80°W~40°W,欧洲:东半球,非洲:东半球,可推断P地位于北美洲,答案为A。
  
  [题目二]
  图3是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某日该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11:00,则该日该地日落时北京时间为:
  A.01:00 B.03:00 C.21:00 D.23:00
  2.若黄赤交角为X,则图中h1与h2的差为:
  A.1/2X B.X C.3/2X D.2X
  3.一年中该地正午物体影子朝正北的时间约为:
  A.3个月 B.4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方时差与经度差的计算方法。由图可知,该地正午12时为伦敦时间(0°经线)的10:00,可计算出当地经度为30°E。由题目可知该地日出的北京时间(120°E)为11:00,且该地(30°E)和120°E的经度差为90°,则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因此该地日出时间为11-6=5时,用已知日出时间求日落时间的方法,12-日出时间=昼长/2=12-5=7时,12+昼长/2=日落时间,可得该地日落时间为19点,则此时北京时间为19+6=25时,即在第二天的01:00,答案为A。
  第2题,要求读图提取关键信息,图示是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由图可知该地夏至日和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均为h1,即夏至日和二分日时这三天该点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都相等,由此可判断该地纬度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中点。据题意,若黄赤交角为X,那么该地纬度则为X/2,夏至日直射点的纬度为X,用公式计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1 =90°-(X-X/2)(注:因为该地纬度比X低,所以两地纬度差为(X-X/2),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2=90°-(X/2+X),由此可以计算出h1-h2=X,答案为B。
  第3题,一年中该地正午物体影子朝正北的时间为直射点在该地所在纬线以南的时间。由已知图形可推断该地纬度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中点,一年中该地正午物体影子朝正北的时间约为九个月(如图4所示),答案为D。
  ●黄飞蓉/广西南宁市横县第二高中(530300)
  
  [题目三]
  读图5, 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 d、e为等温线, f为等高线,完成1~2题。
  1.有关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东南流向西北
  B.湖泊水是该河流重要补给来源
  C.该地最有可能是南半球某地
  D.该湖泊为咸水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值的大小关系是a  B.d、e等温线值的大小关系是d>e
  C.该地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D.若e的值是0℃,则图中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依据材料获取文字和地图信息的能力,该题涉及三种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以及河流的流向、湖泊的性质、天气系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凌汛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难度较大。充分体现考纲的要求和高考多年来的一个命题方向,即借助等值线来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该类试题是区分考生地理水平的典型题目,多年来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第1题,由题意和图中信息可知,f为等高线。在山区,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在等高线图中,体现在河流穿过的等高线处向等高线数值高的方向凸出,即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由此可得,河流的流向大致是由西北流向东南,故A项错;由河流流向可知,河流最终注入湖泊,河流是湖泊的补给水源,故B项错。由图可知,A地风向右偏,根据地转偏向力对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是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可知,该地应为北半球,故C项错;河流最终流入湖泊,可以判断其为内流河,该湖泊为内流湖泊,所以其最有可能为咸水湖,答案为D。
  第2题,由图中A地风向右偏以及风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可知,等压线a、b、c数值的大小关系是a>b>c,故A项错;由第1题解析可知A地为北半球,d地纬度比e地高。根据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可知,d、e等温线的大小关系是d<e,故B项错;D项考查学生的凌汛知识,河流发生凌汛一般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河流要结冰(河水的温度在0℃或以下);二是河流的流向是由低纬流向高纬。而该题中的河流流向是由高纬流向低纬,即使e值是0℃,也不可能出现凌汛现象,故D项错。从第1题分析知道该地地处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因而发展农业需要引河水或湖泊水灌溉,如果引水不当就会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答案为C。▲
  ●丁 波/安徽省蚌埠市固镇二中(23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