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内容详析

2011-12-29 00:00:00王玉龙吴儒敏
地理教育 2011年5期


  一、知识构建
  
  本文解读的是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条课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每一部分又都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案例区域内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二是变化产生的影响。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交通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布局的变化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交通内容的学习,高中地理课程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首先指出交通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后分析交通作为区位因素对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再次分析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聚落是人口和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其外部形态变化是内部各种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的综合反映。因此,分析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一方面要联系前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区域,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居住区(城市或乡镇)内发生的变化来研究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与聚落形态变化的关系,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交通的核心要素是交通网,它是实现人与物质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网络。区域内交通技术变革和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如高铁的出现、铁路取代水运等),往往引起聚落对外主要交通网及其空间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对区内聚落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主要发展轴;在一些地点由于形成交通枢纽,特别是铁路枢纽往往会促进该地服务范围的扩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该聚落等级的提升。如石家庄,原来是正定县的一个村庄,由于京广线建设站点时没有建在正定县而建在了石家庄,促进了石家庄服务范围的扩大,后来经过石家庄又建设了东西向的铁路线石太线和石德线,使石家庄形成铁路交通枢纽,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已成为河北的省会城市,而正定县依然是一个小县城。类似的还有株洲、柳州等,均是由于铁路的建设形成铁路枢纽促进了聚落服务范围的扩大和等级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个地区主要交通干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也会对聚落的规模、等级、服务范围产生影响,如扬州市,早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扬州市的发展,当时在国内是商业非常繁荣的城市。后来大运河淤塞了,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开通,扬州的交通区位优势下降,严重影响了扬州的城市服务范围、规模和等级的扩大与提升。再如,早期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今天却可以漂洋过海,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巨型矿石运输船,使得运输成本降低,沿海的城市依靠海洋运输可以发展钢铁工业,如中国的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的钢铁工业等,钢铁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占地面积大,从而促进了城市等级的提升和形态的改变(知识结构如图1)。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地域之间必须要通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商业实现联系。因此,商业活动与交通运输一样,也属于地域联系的范畴,但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专门探讨商业活动,而是从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关系的角度学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这样安排主要考虑人类的商业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地理学习主要偏重从空间角度加以探讨,通过渗透方式让学生感受商业活动是怎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起地域之间的联系的。
  交通运输在多个方面对商业产生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运量、运费和运速三个因素。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导致运量、运费和运速的不同,如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内河航运的运量较大,公路运输运量较小;海洋运输的运费最便宜、铁路运输较贵、公路和航空运输更贵;航空运输速度最快、铁路运输速度较快、公路运输速度较慢、海洋运输速度更慢。不同的商业网点对运输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荷兰的鲜花通过空运销售到世界各地,上海的宝山钢铁依靠廉价的海洋运输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高科技产业需要便捷而快速的交通及时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及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的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如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位置需要便利的交通,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在大城市中心因便利的交通形成商业中心(知识结构如图2)。不同类型(商品种类、商业规模)的商业网点对运量、运费和运速的要求不一样,如微电子产品需要的运输速度快而对运量要求小;铁矿石的运输要求运量大、运费便宜而对速度要求不高;保鲜类商品对运输速度要求较高。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点、线及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分析交通线的衰落、点的改变、运输方式的变化与城市兴衰的关系;分析交通运输点、线的分布与变化以及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己熟悉的城市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商业网点与交通变化关系的探究,初步学会运用地理要素叠加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分组收集自己熟悉的城市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及交通状况、商业网点分布并绘成图,利用地理要素相关性原理合作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调查了解家乡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变化的基础上,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探究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所在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及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对有关“交通”内容的总结和深化,着力体现“交通作为活跃的区位因素,会通过不断改变其它区位因素对区域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在后续的学习中,如必修3部分有关区域发展、资源开发等内容的学习,交通因素的分析屡有呈现。本节强调交通综合作用的空间结果,因此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给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分布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学生应深入探究以下三点。
  ●交通枢纽的形成往往会促进聚落服务范围的扩大和聚落等级的提升;交通干线往往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从而影响城市的外部轮廓形状,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一方面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另一方面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密度和商业中心的形成。
  2.教学难点剖析
  学生对于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分布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城市形态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以及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分布均有影响,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的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聚落的形态和商业中心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化。
  交通运输综合化的趋势已日趋明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更大,如上海虹桥枢纽站,是综合交通枢纽,占地总面积26.6千米2,是目前虹桥机场面积的5.8倍,整个项目由7大层次组成,即由铁路客运专线、航空港、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连接沪杭磁悬浮、京沪高铁7部分组成。通过上海虹桥枢纽站可缩短江浙沪之间的距离,降低周边地区的商务物流成本。通过这一交通枢纽把人流、物流聚集,然后发散到长江三角洲,这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的一体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应该是本节的难点内容。通过分析,学生应深入认识以下三点。
  
  ●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有影响,同时交通线的衰落对城市形态也有影响。通过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中心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交通运输布局方式变化形成不同的商业中心。
  ●能够结合实例分析现代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综合化对城市商业网点、形态以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3.教学疑点解析
  疑点一:聚落及其空间形态
  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聚落形态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外轮廓形状。城市形态有团块状、条带状和组团状,乡村形态有圆形、多边形等多种形式。
  疑点二: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
  商业网点指根据网点建设规划管理需要所界定的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统一经营或统一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包括零售商店、商品交易市场、旧货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物流基地、餐饮店及其它生活服务业设施等。
  商业中心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的枢纽地带。广义上讲,商业中心是指主要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狭义上讲,商业中心是指一个城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疑点三:交通最优与市场最优
  商业网点的分布有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两个原则。位于市中心的商业中心由于客流量最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体现了市场最优原则;位于高速公路沿线或市区环路边缘,由于方便商品运输而出现了商业中心,体现了交通最优原则。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首先明确什么是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干线的关系。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其次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线的变化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某种交通方式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见表1),分析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首先,明确商业网点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会尽可能多地吸引购物者,以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其次,学会分析商业网点的密度、位置以及商业中心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对于平原和山区而言,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可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商业网点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大。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不平、交通运输线路稀、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商业网点需要便捷的交通,因此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位置也会产生影响,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会形成商业网点。如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形成串珠状商业中心,在城市快速干道沿线形成商业中心。在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通过,通达度最高,能吸引大量消费人口,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高中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往往会发现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集镇,其规模往往比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的集镇规模要大一些;交通线路的改变常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最后,应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中心的影响。北京的商业中心的分布和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钟鼓楼市场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城市交通干线、城市形态变化紧密联系。因此,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形成,其实也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变迁和城市形态变化的结果。
  对该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深入剖析这一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然后迁移应用。有的城市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城市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换一个自己所在城市的案例,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激发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图表使用
  (1)株洲城市略图和日本筑波略图。对于株洲城市略图,首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铁路和城区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城区的分布与铁路的关系,得出株洲城市城区沿着铁路干线两侧发展。对于日本筑波略图,首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公路分布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城区的分布与公路的关系,得出筑波市沿着中轴路呈南北狭长分布而形成带状。
  (2)浙江嘉兴略图。该图旨在说明嘉兴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的变化。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以时间为顺序,观察交通条件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3)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首先从山区和平原图中找出商业网点的数量,对比分析平原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再从地形、交通等方面分析商业网点密度与交通的关系。
  (4)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服装市场与高速公路的关系,得出在高速公路出口处形成商业中心,从而得出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5)北京市场区位的历史演变示意。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分析北京在不同时期随着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中心之间的关系,即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6)北京市主要商业中心示意。图中出现了4个不同级别的商业中心,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商业中心的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关系,从而可以预测北京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布局必将随着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
  3.活动指导
  课标活动建议: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该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选择学生居住的区域,组织学生调查该地区内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
  第二步,提供给学生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料,如人口、主要功能区分布、地区未来发展等资料。
  第三步,由学生为该地区设计更好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并运用学过的地理原理进行解释。
  
  五、思考与练习
  
  思考:描述你所熟悉的城市近年来功能区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自己所在城市近年来功能区发生的变化,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等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尝试在地图上标出;然后,再分析该市近年来交通运输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在地图上标出;最后,根据两幅图进行相关性分析。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问题、建构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