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逐渐增强。区域资源分布的不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物资、能量、资金、信息等在各地区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从而导致区域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地域间的沟通,而且使传统地理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另一方面,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地域之间的联系正在形成一个超越传统地理空间的信息网络。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有多种方式。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课标“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要求学生能各列举出现实中一个以上的实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生产协作、商贸、科技与信息这几种联系方式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重大影响。学生通过学习需理解:交通运输是任何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须的,包括生产工具、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者本身空间位置的移动都需要依赖于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专业分工把社会生产分解成许多独立的专业化的生产部分,而生产协作又把各个专业化生产的部分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最佳的生产活动;现代通信业的迅速发展,使各种生产活动更加便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商贸活动则是联系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城市和乡村、不同国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本“课标”包含的知识结构如图1。
二、目标导航
首先,对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进行分解:“举例”属于行为条件,“说明”属于行为动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属于认知内容。
第二,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确定本“课标”的认知目标“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属于理解水平层次。本“课标”的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属于迁移水平层次。同其它“课标”一样,“课标”中的“举例”是指由学生自己举例。学生能自己举出实例与教师给出实例由学生分析,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检验效果是不同的。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举例说出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交通运输、生产协作、商贸、科技、信息)。学生能借助图形语言和文本语言(如汽车生产中的生产联系、某生产专业镇的工业联系,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等示意图)来说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道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表达见解的综合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尝试收集有关本地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建议学生模拟设计本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并通过制作幻灯片或板报等形式来展现设计成果。联系本地实际,组织学生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考察企业)。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本地区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爱乡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细化,但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地球上的区域有大有小,人类在这些区域上从事各种各样的产业活动,因此各地区的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由于地域联系方式的多样性,该“课标”所涉及的内容在教材编写上,不同版本的处理是有所差异的。人教版选择了其中最重点的交通运输这种方式来加以阐述,而将生产联系和通信联系这两种地域联系方式渗透在“工业地域的形成”这部分知识中。湘教版则通过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三种方式来分析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结合两个版本教材,本“课标”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交通运输或生产联系这两种地域联系方式并理解其在产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剖析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社会实践少,他们对生产活动(如工业)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思维不能有效拓展,而“课标”的要求又比较高,要求学生能自己通过举例对各种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加以说明。因此在进行如生产协作、技术联系等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产业活动的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列举,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境或选择有效案例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3.教学疑点解析
疑点一:商贸与商业
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产业部门,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在我国,一般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
疑点二:现代物流业就是现代交通运输业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虽然原料、产品、商品在地域间的流动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支持,但现代物流业是比交通运输业更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它是把整个社会看作一个物流运行的整体,通过信息来整合生产商、运输商、经销商、消费者和物流公司之间的管理,让物流在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流动,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疑点三:某种技术的地域扩散是以某种方式进行的
这种说法不科学。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有三种:近邻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新技术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既可能是以某一种形式展开的,但更多的扩散形式是几种方式共同进行的。如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扩散,就伴随着从美国到全球、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再向农村的扩散过程,它既有位移扩散,也有等级扩散。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结合本“课标”的教学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建议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即设立一些情境和相应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情境建议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或乡土的案例(如浙江许多专业生产镇的工业联系案例、家乡某高速公路的案例等情境),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加深其对地域联系方式及其重要性的理解。以下列举几例情境以供参考。
(1)生产联系情境设置。请学生讨论自己所穿衣服需要哪些材料组成——各种布料、线、纽扣、拉链、商标等,以了解在社会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当今,一件工业产品的组成往往需要许多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相互协助,从而理解生产联系的重要性。
(2)交通联系情境设置。提供上海—杭州普快、特快、动车、高铁的平均时速和价格、货物的性质和数量等具体数值,组织学生综合评价这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学会根据所需来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3)信息联系情境设置。课前请学生给教师或同学邮寄一封信件或电子邮件,体会邮政、电信等信息联系方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4)科技联系情境设置。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模拟体验网上购物,以此感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2.图表使用
本“课标”内容在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所涉及的图表有:主要交通方式的比较表、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某产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惠州某音响厂零件的来源、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某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某产业专业镇工业联系、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等示意图。这些图表主要是通过事例来说明地域联系的方式及其重要性,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改用教师或学生收集的案例材料图表。以下选用几幅图表加以说明。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比较表。表1主要是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要求学生不仅能从运量、运费、运速、安全性、连续性、灵活性等方面对各运输方式进行大小、优劣排序,还要求学生能理解在选择具体交通运输方式时,应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且合理协调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即首先应该运量大、成本低、投资少,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费用;其次,要快速,以减少物资积压,加速资金周转;另外,还要保证安全、持续不断地运输,以满足各种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除此之外,利用该表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表中归纳出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某些因素,如自然条件、资金、技术、环境等,为之后探究交通选线进行知识铺垫。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图2是一幅框架结构图,它主要反映出交通运输网络的形式和层次。要求学生能读出:小尺度区域交通网类型少、层次低,往往只由一种或几种方式组成,而在省、大区域、国家等大尺度范围内,交通网络往往比较复杂,是由各种交通方式共同组成的。
由于缺乏情境,该图还可结合全国或本地区不同年代的交通运输图进行对比,以说明地区交通联系日益密切的状况,反映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现代物流过程中的商贸联系示意图。图3反映出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促进作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得原料、产品、信息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库存,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该框架示意图隐含了地域联系的生产协作、交通、商贸、信息等多种方式。
3.活动指导
“课标”活动建议:联系本地实际,组织学生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该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参照以下方面进行。
时间安排:可以在课堂内讲解“地域联系方式”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在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某一知名工业企业完成调查研究之后,组织学生以课外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
课内活动安排:①让学生课前收集本地区某(类)工业企业的有关资料,提示学生主要收集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方面的资料;②教师出示本地区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其查找的某(类)工业企业的位置;③请学生归纳该(类)工业布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④引导学生讨论该(类)工业布局与其它部门之间的联系。
课后活动安排:①制定参观本地区某(类)工业企业的详细计划;②组织学生参观;③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如绘制一幅生产协作和商贸联系的示意图等;④组织学生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展示调查成果。
五、思考与练习
思考:中国正飞速进入“高铁时代”,分析其发展的背景及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由于历史的主客观因素影响,我国铁路发展曾经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铁路与发达国家铁路相比有较大差距,列车运行速度普遍低于发达国家铁路列车。运输生产力不足与经济社会运输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非常突出,铁路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课后请学生查找有关我国高铁建设的资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地域联系方式发展变化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