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课”艺术

2011-12-29 00:00:00李善中
地理教育 2011年6期


  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对自己教学的感受和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问课是一门反思性教学艺术,应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每天的必修功课。
  
  一、问自己
  
  问自己实质上就是自我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观念、方法、过程、组织、管理及效果等进行审视、分析、修正、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自我问课中,要坚持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
  1.课前问自己
  课前向自己问课的主要目的是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地理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在课前一般要问自己如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学大纲》、《地理高考考试说明》或《地理高考考试大纲》等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能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留给学生宽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以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的时间;教学中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课前有没有进行精心预设,能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用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是否已准备好。
  2.课中问自己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要求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学生课堂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精神等方面审视课堂,使地理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有序推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问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课中地理教师要对自己有这样的提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成果、发表见解;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是否高涨、精神是否饱满,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参与面广不广,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学生是否在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教学调控是否到位,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奏效。
  3.课后问自己
  课后问自己即课后自我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经验的及时总结。教师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课后,教师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已全部实现,是怎样得到落实的,还有哪些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为什么;课堂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哪些是行之有效的,哪些是不尽合理的,为什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措施是低效或无效的,为什么;自己在课堂组织、情境创设、教学调控等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本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本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以后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案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学生
  
  学生是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地理教师就要经常主动询问学生,了解其看法、意见和评价,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1.课前问学生
  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应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前问学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对话,应包括以下内容:问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活动,教材中或预习作业中还有哪些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不清楚,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高效性;课前在筛选课堂探究活动和对话活动主题时,教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由学生参与设计的地理主题,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教师在课前可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与部分同学交流,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调整与完善,真正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中。
  2.课中问学生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反应。例如,当教师在剖析难点内容时,如果发现学生反应迟缓、眉头紧锁,应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听懂、是否讲得太快,然后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当课堂上发现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切不可不闻不问、一意孤行,而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对这些地理问题不感兴趣、这些地理问题是否偏难或偏易等,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方法和策略,以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应问问学生还有哪些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没有听懂,还有什么难点需要教师深入讲解。
  3.课后问学生
  一节课结束后,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应善于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课后问学生,教师可采用对话、问卷、书信等多种形式征求学生意见,其中单独对话或座谈是最常见的交流方式。例如,问学生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感悟;问学生喜欢老师怎样上课,不喜欢老师哪些教学方法;老师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对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问学生课堂和课后的作业量与作业难度是否适中,怎样调整;多问问地理学困生课堂上有哪些内容没有听懂,希望老师怎样帮助他们。教师在课后问学生时,应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正确评判,积极采取行动。如果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障碍,教师要辅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使之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学生学习上有困难,要及时进行知识弥补,给予学法指导,使其树立信心。
  
  三、问同行
  
  向同行问课,可以从地理学科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这种建议科学性强、含金量高,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更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课前问同行
  许多地理教师在上公开课或评优课时,往往会在课前请教领导和同行,从备课到试讲,对自己的课进行反复打磨、精雕细刻,力求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和教学艺术。但在平时的常态课中,请教同行的可能很少。在课前设计好教学方案后,应该听听同行特别是同一备课组教师的意见。问同行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要问在关键地方。在问同行之前,教师应预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打印稿提前递交给同行(最好是备课组长或学科教学带头人),让同行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有个初步了解。接着在面对面征询同行意见时,教师应向同行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想和实施方案,从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境设置、课堂活动组织、学法指导、学生的能力培养、例题与巩固习题的命制、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等各方面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从而对教学方案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2.课后问同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一节地理课上完后,教师会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其实平时的常态课,应多邀请同行教师参与听课指导,课后多向他们请教。例如,问同行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怎样,课堂中自己对重难点内容把握是否准确,突破方法是否科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知识性错误,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重点加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