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题是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命制一份好的试卷甚至只是命制一道好的试题都可以考查一位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文本的把握和对高考方向的研究程度等。命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现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从三个层次理解教师的命题智慧。
第一层次:辨析判断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地理教师做试题时能迅速发现题目所蕴含的考核目标。地理学科兼跨文理,这种特性要求试题具有比较明显的内容指向性。所以具有命题智慧的教师,一定能迅速发现试题所考查的地理知识和内容。举例如下。
例1:读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图1),若此山有森林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A.aB.bC.cD.d
粗看此题,以为是考查区域地理中森林带的垂直分布。仔细分析,从题干和图中获取的是年降水量的海拔分布信息,从问题的指向看,考查的是降水与森林带的联系。综合来看,此题考查的真正地理知识应该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目前的大型考试(尤其是高考)中识记类试题越来越少,能力立意的试题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试题往往粗看很难判断其考核的真正内容,需要仔细分析才能辨别。如果教师能够迅速辨析判断出试题考核的真正地理知识,那是很能体现其水平的。辨析判断智慧是优秀命题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第二层次:角度转换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命题时能够进行角度的转换。如果说第一层次的智慧是命题考什么的问题,那这一层次的智慧则是命题中怎么考的问题,即常说的命题意图,往往是命题者角度转换智慧的体现。可以帮助学生转换思维,从各种角度思考同一个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思考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举例如下。
例2:图2中a、b、c、d四点为甲地气旋过境时的风向。图3中与a、甲、b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为:
例3:读受气压系统影响的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剖面示意图(图4),若该系统东移,受其影响南昌的风向变化是:
A.东南风转西南风B.东南风转西北风
C.东北风转西北风D.西南风转东北风
两道试题都是考查同一个知识点——气旋过境。第一道试题采用了正向的思维,从气旋去判断等压面,第二道题则采用了逆向思维,从等压面逆向思考气旋,培养学生对气旋的全面认识。
教师经常性地命制这类题目或运用角度转换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加以分析,将使教师的课堂思维活跃,形成智慧课堂。角度转换智慧是优秀命题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是目前教师最需要培养和提升的素质。
第三层次:发明创造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结合最新生活情境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创造性地命制地理题目。这种命题智慧可以让试题随时保持原创性,让地理知识和原理能够与时俱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用处,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但这一层次的命题智慧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命制的试题背景较新,往往使很多学生先入为主,以为自己无法解决。如以2006年全国卷Ⅰ的选择题为例。
例4: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读图5,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结束
这道试题以日偏食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日落时间及昼夜长短。命题者的发明创造智慧让人拍案叫绝。但很多学生感觉无从着手,只能靠猜来解答,以致一道很好的题失去了良好的区分度。因此,很多新颖的试题在考试中使用很慎重。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命题智慧,如果这类题目经常出现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相信地理学科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