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兼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地理教育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初中地理教育在很多农村中学形同虚设,既使开设了地理这门课也由于缺少师资力量和物质条件,只是照本宣科,失去其应有的学科特色。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又让学生对地理课失去兴趣,课堂效率一直很低。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本市积极推广、本校各科教师参与探索的“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其最大亮点在于转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这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根据中学生“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按不同能力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地理教学过程分为“自学、讨论、应用、评价”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为例,说明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二、实践内容
1.自学阶段
地理课程改革后,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活动”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学生切实地成为地理教学的参与者。学生自学阶段,教师可列出自学提纲,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识记能力的各类题目。如“什么是农业?”、“农业生产具有哪些特点?”、“影响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这些问题的多数内容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有利于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寻求问题的答案,了解教材全貌并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养成看书自学的好习惯。
二是理解应用类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如“我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位置”,“为什么南方人爱吃大米,北方人爱吃面食”,“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等。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自觉思考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激发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空间想象及归纳能力。学生也可以进行实际调查、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三是检测题,用以检测学生自学状况。学生通过检测题,可了解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遇到疑惑不解难题,可以列出由教师讲解答疑。
2.讨论阶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地理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提纲,以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角度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思维,并在共同讨论、剖析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讨论可在组内,也可在组间确立中心发言人,展开议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例如,“上海郊区适合哪种农业?”、“学校附近农田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产出?”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讨论、互相争论,既可激发学习求知欲,强化主人翁意识,也可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并适时对讨论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学生从教师适时引导、评价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揭示获得正确结论的规律和方法。
3.应用阶段
应用是在学生系统掌握地理知识后,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评价实际问题,进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迁移应用及初步创造能力的过程。如“农业生产活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这类问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阶段也可通过讨论形式由学生探索发现,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留下悬念,以使运用扩展延伸到课外。
4.评价阶段
评价即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双方积极通过小结、检测获得反馈和矫正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概括总结形成知识体系,采用科学检测方法,根据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偏差,以保证教学效果。
如本节课归纳总结的知识体系见图1。
三、实践效果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四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导、层层而上形成统一的整体。在四环节教学中促进学生会学习、会思考、积极参与、勇于评价,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评价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教学改革趋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