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地理素养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现代人。地理素养首先是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求真、求实、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包含人文精神的浸润和熏陶。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以下简称江苏卷)从总体上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考查诸如天气系统的判别及其影响、等高线的判读、城市地价的高低及原因、工业集聚的优点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这些考查内容不偏不难不烦不杂,不设“陷阱”,在答题中由学生体味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味地理学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意义。试卷中地理图表的总数达到30幅,不仅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也凸显出通过地图资料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这一重要地理素养的关注。
同时,2011江苏卷也凸显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对于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时代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对社会热点和现实的关注。2011江苏卷从全球变暖到日本地震危机,从区域旱灾到城市内涝,从人口普查到江苏与新疆的对口支援,每一个新颖真实情境下体现着一种时代性,引导着学生地理视角的时代关注。
二、强调基础性并关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1.关注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
地理卷不仅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或结论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分析这些理论或结论的方法,关注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
例1:(江苏卷15题)表1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参考答案:B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需提供相应的有效信息资源作为铺垫最为关键。本题提供了江苏省及省内三个地区的人口变化数据,为学生有效展开探究过程提供了保障。本题正确结论是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这个结论不是教材中出现的现成结论,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苏中人口比例的减少由表格数据直接获得,苏中人口数量是增是减则需要结合全省总人口的变化计算得出。结合表格中苏南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这一数据,学生能进一步推理出近十年苏中、苏北人口大量向苏南迁移这一事实,而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苏中人口数量减少这一结论。
2.关注学生探究精神形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具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体现关联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只要具备一定探究精神,学生就拥有了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在江苏卷中,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引导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问题。
例2:(江苏卷18题)读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图1)。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方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
参考答案:D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他们,铁路的建设会带来城市的发展,也会促使区域地价的上升。但本题的结论却是铁路附近也会形成地价低谷区,解答本题本身并不困难,学生可以通过排除法等方法获得本题正确答案。但在思考本题过程中也促使学生进入一种探究状态,学生会思考应该如何评价铁路对城市的实际影响,从市政府的角度和从附近居民的角度评价有什么不同,学生也可能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该地块目前的利用方式如何?如何进行改造使铁路的负面影响变成有利影响?在解答本题过程中诱发学生的一系列思考,就是一种关注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尝试。
3.通过试题创新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试题的创新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2011江苏卷设计巧妙,将基础知识融入到许多新颖的材料背景中。在具体的试题设问或图像呈现中,也力求体现一种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或“既陌生又熟悉”的“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探索”。如 “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洪水过程线示意图”判读题(21题)。该题把城市化后与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放在同一张图上,就是一种把不同类型人类活动放在同一背景下考量的创新,它会引导学生进行人类活动关联性的思考。
例3:(江苏卷12题)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2左图a、b、c、d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右图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与右图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参考答案:D
对于GPS,《考试说明》仅要求学生了解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但仅仅就其基本功能进行命题,则显得太简单而没有区分度,本次命题模仿物理实验中速度记点法将GPS的功能与地貌的判断结合起来,具有创新性。学生粗看比较陌生,但根据“下坡速度快,记录点间距大;上坡速度慢,记录点间距小”的知识就可以顺利作答。该题给学生的是一种场景的组合,促进思维的联系,也给了学生逆向思维的空间:以d图为依据,判断四种GPS记录位置分布图哪一幅与d图吻合。
三、重视地理学科“核心能力”考查
1.重视读图能力考查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读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能力。对读图能力的考查是江苏卷对考生能力考查的重点。在地理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考生能否顺利有效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联系信息以及科学表述信息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标。2011江苏卷图表非常丰富,共计有图28幅,表格2幅。图像新颖,类型多样,涉及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坐标图、雷达图、联系图等。区域图如北非部分区域、新疆和江苏简图等,等值线图包括等压线图、等高线图、年干旱旬数等值线图、海洋初级生产力等量线图等。剖面图包括地质剖面图、山地自然带谱剖面图等。坐标图包括气温降水柱状曲线图、年龄段三角坐标图、耕地随年份变化图、沿公路距离与镉浓度变化图等。联系图有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图、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路径示意图等。通过地理图表呈现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规律,不仅体现地理特色,使命题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也体现对学生读图能力的高度重视。
2.重视对地理空间特征及格局考查
地理空间特征和格局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范围和空间组合状态。对地理空间特征和格局的把握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能力和素养。重视对学生地理空间特征和格局把握和理解的考查也是2011江苏卷的一个着力点,全卷呈现了总计14幅的分布图,仅关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判断或描述,全卷就有6处计12分。如表2所示。
除此之外,江苏卷中也有多处试题涉及对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如格陵兰岛冰川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城市建成区的可能扩展方向等,凸显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的重视。
3.重视对地理过程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考查
地理学习对象经常涉及“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按照一定周期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出现的地理周期性的变化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等,对这些地理过程进行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2011江苏卷在许多试题中蕴含着对上述核心能力的考查,如对北非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分析,需要学生联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这一地理过程作答;关于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导致的后果,学生需要联系水平衡、全球热量平衡等地理过程进行合理预测;关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污染物的扩散方向的预测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再现世界洋流的流动“地理过程”等。
四、关注对“核心地理观点”认识的考查
1.地理环境整体观与差异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它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2011江苏卷通过考查学生对“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整体性观点的理解。如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冰川变化对海洋及海岸带的影响(1、2题)、地形对茶园分布及观瀑位置的影响(7题)、季风及地形对干旱的影响(20题)、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21题)、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等的影响(27题)、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影响(30A)、重金属元素在四大圈层中的循环(30D)等。各个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差异存在规律性。江苏卷同时也关注差异性观点,考查如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13题),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谷地的气候差异(27题),新疆和江苏两省区自然特征的差异及风力资源分布的差异(29题)等内容。
2.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科学,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对“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等方面的认识来实现。2011江苏卷在这三方面都有相对应的试题。如 “地对人的影响”方面,江苏卷考查了不同地貌人类活动的差异(7题)、尼罗河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27题)、北非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27题)、影响北非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27题)、新疆和江苏风能资源的分布(29题)、自然资源对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影响(29题)、海洋初级生产力对渔业的影响(30A)等内容。“人对地的影响”方面,江苏卷考查了日本核泄漏污染物随洋流的扩散(10题)、修建墨脱公路的影响(14题)、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21题)、有色冶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30D)等内容。在2011江苏卷中,更多的是包含着对“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考查,如考查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22题)、耕地面积的减少与退耕还林的关系(24题)、佛山市工业向外转移的影响(28题)、江苏与新疆相互协作的积极影响(29题)、重化工业园区的布局(30B)、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环境保护(30C)、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措施(30D)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