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蒿素出口中原料产业化发展的初探

2011-12-29 00:00:00秦趣仝双梅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7期


  青蒿作为植物用药,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活性成分青蒿素,并研制出青蒿素类抗疟疾药,和其它抗疟疾药相比,青蒿素类药品效果更佳,治愈率更高(达95%以上),且副作用很小。这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继奎宁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全新抗疟特效药”,列入世界药典,并由WHO指定为治疗疟疾专门用药,在世界上54个国家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在青蒿素产品的初级原料方面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是世界市场青蒿类药物原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我国掌握着占全世界九成的青蒿素原料资源和主要的知识产权。自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类药物确定为抗疟药品后,许多地方将青蒿种植业作为农民致富和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途径。然而,青蒿种植的重复建设和加工提取环节的鱼龙混杂,产生了“蒿贱伤农”、市场混乱的不良后果。目前,在青蒿价格回暖之际,如何保证青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学界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青蒿出口的现状分析
  
  2001年,世界卫生式组织将复方蒿甲醚作为首选抗疟疾推荐用药,并于2004年正式宣布每年拨款2亿美元,资助疟疾重灾区政府专款采购青蒿素药品。此后,中国青蒿素产业进入了急剧扩张期,青蒿素价格一路飞涨。由于2005年对青蒿素药品订单突然增大,国内青蒿素原料十分紧张,当年价格一度冲破7000元/公斤,青蒿草价格也节节攀升,最高达到12元/公斤,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2006年,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出现结构性变化,全年出口总额达到了3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