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Gm3L9cSWm2v3jWaA7dyKjd.webp)
目前,国内在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建立起从初级口语培训到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序列,作为中国东盟发展最前沿的广西在东盟留学生教育、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等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根据新闻调查及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单位提供的就业数据,近年来,东盟小语种人才在国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然而,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盲目发展,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调整。
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环境,以及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 政治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双方承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东盟在交往中遵循“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原则。中国希望东盟国家稳定、繁荣、团结,支持东盟关于在东南亚建立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主张。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有所淡化,以意识形态对立、军事对抗为主导的国际关系被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所替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各国都在根据自身的利益纷纷调整对外政策,为发展本国的经济服务。中国和东盟国家同是发展中国家,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双方都有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愿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顺利发展,政治关系日益密切。
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组织机构间的对话机制不断完善,政治互信增强。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完善的由五个平行机构组成的总体对话框架,包括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经贸联委会、中国—东盟科技联委会、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以及东盟北京委员会,双方对话机制进一步健全。自从1997年12月举行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以来,双方每年举行了一次东盟—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中国与东盟之间已形成了一个从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到专门机构具体商讨的多层次的对话机制,稳步推进了中国与东盟整体关系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为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双方政党及人民渴望和平、谋求发展的主导意识及日渐完善的对话机制使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史上最好的时期,双方政治互信增强、崇尚睦邻友好,为小语种人才的发展勾勒出美好的前景,也为小语种人才的素质提升及从业提供了安全发展的环境及政治保障。
然而,在中国与东盟的政治关系中也还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诸如南沙群岛领土问题。中国与东盟各国曾经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妥善处理了南海问题,但近年来,随着这一区域发现了大量的石油与天然资源,东盟一些国家如菲律宾、越南不断的提出了南沙群岛的领土要求,给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关系带来了新的考验,也构成了东盟小语种人才发展的挑战,给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范围的阴影。虽然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这些政治困难终有一天得到克服,但在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发展方面却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二、 经济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依,有着便利的贸易条件及历史悠久的贸易传统。在政治的导向及人们的现实需求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2004年以来,由中国总理温家宝倡议,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南宁召开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博览会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全球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下面一组近5年来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较好的表明了中国东盟的贸易现状:
从上面统计表格中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双方的贸易额有所下降外,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表明了中国东盟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进一步增长到2025.5亿美元,比2006年锐增25.9%,提前三年实现了中国原先提出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正常化之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仅为79.6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927.8亿美元,20年间双方贸易规模增长了近36倍。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东盟小语种人才需求,以满足双方在商务接待、产品展览、产品推介、商贸谈判、合同翻译等方面的商务沟通需要,例如每年举行的东盟博览会就需要聘请大量的东盟小语种人才。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深入,需要更多的东盟小语种人才也在情理之中。
不断飞速发展的经贸关系在给东盟小语种人才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课题组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及东兴、凭祥等中国东盟贸易第一线的调查,企业需求的小语种人才不仅要能说东盟语言,还普遍要求具有法律意识以及商务专业知识,仅仅会说东盟语言而不具有商务知识的小语种就业人员将逐渐被淡出用人市场。在当前的形势下,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仅仅掌握某种语言的知识,而没有掌握其他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学生。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化,对小语种人才的商务专业能力要求将更加突出,这不仅对东盟小语种人才培训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选择东盟小语种的人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文化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山水相连的地理条件,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相通,彼此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盟文化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第二次东盟“10+3”文化部长会议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每年举行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是一个展示各国民族文化的舞台,中国与东盟民族文化都得以展示,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往来的润滑剂。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也开始更重视文化产业,重视彼此间的文化贸易输出。2010年11月,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开幕,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均派代表与会,论坛的主题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表明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对文化产业的高度关注。在论坛上,中国提出的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博览会、广西民族博物馆和东盟十国博物馆结成“10+1”合作联盟等方案得到了东盟国家的一致肯定。 在民间文化交往中,中国的电视节目及各种艺术表演深受东盟国家欢迎,例如越南电视台播出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又如广西的“刘三姐艺术团”先后对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九国进行过访问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2008年起,广西连续三年承办“欢乐春节”品牌在印尼、泰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演出节目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近三年来,广西通过与东盟十国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举办了印尼文物精品展、越南出水瓷展等,使中国百姓也加深了对东盟国家的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东盟国家旅游,观摩东盟国家独特的地理风貌及人文景观,东盟国家也被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所吸引,纷纷到中国旅游。
文化交流的发展形成带动了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在此领域的东盟小语种人才需求,以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及文化推介,给东盟小语种人才带来了新的机遇,东盟小语种人才在中国—东盟跨文化交流中将大有可为。
然而在文化交流方面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会东盟语言的人才,这些语言人才还应是对双方文化精通了解、熟识双方文化心理的人才,否则就会形成文化障碍,妨碍了双方的文化交流,轻则闹出笑话,重则有损于双方关系的发展,例如泰国是一个尊崇佛教的国家,遇见托钵化缘的和尚,千万不能按照中国习惯送现金,因为这是破坏僧侣戒律的行为。又如,在菲律宾,红色被视为不祥之色,在中国红色却被视为吉祥如意,这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可见,从事文化交流行业的东盟小语种人才不仅要具有语言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跨国文化专业素质。
受中国东盟关系日渐升温的影响,东盟小语种人才目前正处于供不求的态势。然而,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及变化,给东盟小语种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语种人才不但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还要具有专业的商务知识及文化知识,才能胜任中国—东盟跨文化交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