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贸易中良好农业规范(GAP)的执行力问题

2011-12-29 00:00:00滕静涛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11期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源头抓起确保生产阶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欧盟为代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hural Practice,以下称“GAP”)。GAP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的操作规范,是以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关注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福利,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标准体系。GAP强调从源头抓起解决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各国在农产品贸易中执行良好农业规范的力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一、从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看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执行力
  
  据统计,2006-2007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这样的合格率,是中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出口食品安全,这套制度从种植、养殖、田头、农场一直管理到出口。这就是中国政府于2006年5月开始推行的覆盖“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链过程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以下称“China GAP”)。首先,中国对出口食品的种植、养殖基地实行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只有经过检验检疫考核认为符合条件的才可以作为出口食品的种植、养殖基地,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料。中国还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只有达到规定的条件,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考核,认为符合发给卫生注册证书的,才可以生产、加工、储运出口食品。其次,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还要到工厂去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持续地符合中国的管理要求和出口的管理要求。中国质检部门还要求生产企业在合格的食品上加贴有关的标签和标识,以便发生问题后进行追溯。最后,在出口之前,每一批食品都必须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才可以通关出口。如有要求,中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会为每一批出口食品出具合格证书。
  可是,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中GAP的执行力如何呢?内贸方面,假种子、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和瘦肉精等农产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反映出我国在执行GAP上效果很差。外贸方面,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和违规现象也时有出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非法出口;擅自调换检疫合格产品、逃避检验检疫;未向进口国进行工艺备案;未按进口国要求进行注册;使用未经备案基地的原料加工生产,擅自混入非注册基地原料;未按规定收购原料或生产,检出孔雀石绿、隐性孔雀石绿、呋喃唑酮代谢物、苯甲酸、氟喹诺酮、苏丹红等禁用物质和二氧化硫超标;货物带有土壤和有害生物,检出大肠杆菌呈阳性;产品多次被检出不合格问题;多次更改相关单据、采用非正当手段取得检验检疫单证、伪造证书。这些现象大多可以概括为GAP执行不力。
  
  二、我国GAP执行不力的经济动因和管理因素
  
  (一)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动因
  食品现象本质是经济现象。所以,应该首先从宏观上分析其中的深层经济动因。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1年5月27日发表的刘远举的《对中国食品安全危机的经济解读》一文认为,一方面,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有厂家以降低成本和价格的方式满足因“拖拽效应”造成的对跨界食品(由非必需品转为必需品)支付不足的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畸形需求;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剪刀差”即垄断性要素及行政权力对基层食品生产者的压榨,造成实际上的国内食物价格整体支付不足,导致普遍性的伪劣食品泛滥。
  中高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商品会给一国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于食物的高品类欲望形成“拖拽效应”。现在国内基尼系数达0.97(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低收入人群想购买的食物品类、实际价格,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就产生了巨大差异,“低价预算和高价品类”的畸形需求就出现了。这样的需求在农产品市场上反映出强烈的议价行为和需求价格弹性极其敏感,把高品类食物的价格拉入较低层次。因此,畸形的需求为毒奶粉、色素红酒等创造了滋生伪劣的土壤。在一个监管不力的市场中,任何需求都因有利可图而能得到满足。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劣币淘汰良币”,倒逼大型食品企业的产品价格,而消费者得到的食品品质已面目全非。GAP执行无力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新时代工业技术和小农生产的“剪刀差”扭曲了农产品供给价格。机械化、农用化学品、转基因等现代工业技术,使全球粮食的产量提升,价格降低,但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接受其潜在的危害。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有牛奶、肉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生长激素、瘦肉精等问题。只是由于中国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