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记忆与新历史影像:贾樟柯电影的新阶段

2011-12-29 00:00:00徐怀静
读书 2011年3期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成功地形成和确立了其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他对此有充分认识,并曾声明这种从最初就形成的美学风格并非他“一生要去捍卫的东西”。但事实上,在“故乡”之后,他无法再像讲述小武或崔明亮的故事那样,用充满质感的电影语言去呈现其故乡山西省以外的故事。特吕弗曾说:“每个人都会在最初倾其所有付出,或许一个人不该以拍电影为事业,一个人只该拍三四部电影就够了,以后进步也幅度不会太大。如果拍电影是一个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拍下去吧。”贾樟柯曾说,在拍“故乡”之前,讲述故乡故事的愿望就像一块压在他心里的石头,只有将之拍为电影,他的心才能舒坦。“故乡”三部曲之后,贾樟柯注定还要继续讲述别的故事。但他并不想放弃自己已确立的现实主义风格,而且还想继续填补中国电影史上的空白——“因为我知道电影历史上有很多影像的空白,比如‘文革’,除了官方影像,没有其他的影像。所以当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拍电影,我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快速变化的中国的时候,我就想多拍一些,呈现一些影像的记录”;“故乡”之后的《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均是对“故乡”美学中现实主义命脉的捍卫,尽管这几部影片的叙事策略都各有所异。纵观贾樟柯迄今为止的主要影片,其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的形式在走出故乡后就发生了“变化”。在讲述“故乡”之外的故事时,贾樟柯坦言,自己在选择讲述者角色时曾犹豫不决:“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