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动节

2011-12-29 00:00:00王辉云
读书 2011年5期


  每年九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劳动节(Labor Day)。这是美国联邦法定的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很多美国老百姓对这个节日的来历不是很了解,往往把劳动节仅仅当做标志夏天结束的一个节日。过了这个节,放完暑假的学生得收了心回学校上课,打工者也不得不重新开始每天上班的紧张生活,下一个假日要熬到十一月底的感恩节。因此,每逢劳动节,很多美国人都想方设法地在这次长周末好好玩一通,过把瘾。
  还有一个劳动节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发源于美国。“五一”节在中国是个大节。但美国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节,尽管它和美国工人运动有着历史的关联。两个劳动节诞生的历史分别代表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方向和所走的不同道路。
  劳动节是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可以说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上层建筑未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在工业化初期不但未见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了。
  在农业社会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没有机械、化肥,劳动生产率虽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却避免了大量浪费。但自欧洲率先进入工业社会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长度都大幅度增加,快乐指数下降。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四至十六小时,有时甚至十八小时。
  新引进的咖啡把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喝得睡不着觉,孟德斯鸠、狄德罗、伏尔泰、卢梭这伙人经常聚在咖啡馆里海阔天空,终于侃出一套以进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理论,就是席卷全球的启蒙运动。工厂的资本家们一看咖啡的作用这么神,深受启发,也号召工人喝咖啡。当然,他们让工人喝咖啡绝不是要让工人成为启蒙运动的后备军,而是为了让工人少睡点儿觉多干活儿。所以,有历史学家说了,咖啡促成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又为西欧国家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进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
  熟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工业革命是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完成的。工人干活儿时间延长了,但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对这种社会现象,马克思称为“劳动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而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参见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的“异化”就是适得其反。
  美国的工业革命晚于欧洲,但性质没什么区别。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尽管十小时工作制在一八四○年获得了法律上的承认,但事实上,工人被迫长时间工作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看过卓别林的电影,您就能了解到在生产线上美国工人是怎么干活儿的,那是一种人生产的机器翻过手来又把人变成机器的悲惨状况。
  为减轻工作强度,工人破坏机器的事儿经常发生。这又是一种“异化”。破坏机器在工人运动中只是一个暂时的斗争方式。要想改变现状,那就只有要求资本家减少工时。但是,作为弱势群体,工人以个人形式公开向资本家提这种要求,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弄不好还把饭碗砸了。于是他们合起伙来同资本家斗法。美国的工人大多是欧洲来的移民,欧洲的工人运动对美国工人来说,是现成的榜样。欧洲工人,早就有了工会,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八四八年欧洲各国革命失败后,大批欧洲革命者避居到美国,其中马克思的战友约瑟夫·魏德迈是搞工人运动的行家,一八五一年移居纽约,一到那里就组织了一个“无产者同盟”,后来,又跑到芝加哥,鼓动美国工人进行阶级斗争。
  一八五二年,德国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左尔格也来到纽约。左尔格定居美国后,走的也是和魏德迈一样的路子,又搞组织又办报。一八五七年,他参加了德国侨民创建的共产主义俱乐部。后来成了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一八六七年五月,作为共产主义俱乐部主席的左尔格写信给国际工人协会德国支部领导人贝克尔,要求加入国际,七月二日,共产主义俱乐部正式加入国际工人协会。同时,他和马克思也恢复了联系。魏德迈和左尔格组织的工运团体后来发展成第一国际美国支部,再后来就发展成了社会主义工党的核心。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人脉上,美国的工人运动和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时候,社会主义思想特受工人欢迎,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工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遍地开花。在各大城市,罢工游行时有发生,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缩短工时,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
  劳动节的产生并不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是为了向劳工表达敬意,而是劳工拼死拼活争出来的,是美国工人要求缩短工时,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罢工游行的纪念日。美国劳动节的设立是十九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在美国广泛传播,工会坚持不懈地组织工人为自身权益而进行斗争的产物。
  说起劳动节,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提起,一个是皮特·迈柯奎尔(Peter McGuire,18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