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

2011-12-29 00:00:00陈延武
读书 2011年7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涤荡和生死存亡的历史考验,其中,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岁月是这一制度最终形成的华彩篇章。
  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中国政治局势的演进打开了新的局面。寡头政治、独裁统治遭到唾弃,民主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反对一党专政、实现民主、建立联合政府,逐渐成为中国各阶层的共识和强烈的呼声。
  一九四○年,毛泽东在勾画中国共产党所要建立的新国家、新政权时指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了。”
  周恩来曾指出:“中国的民主运动,由于历史的发展,武装斗争成为主要形式。到了大革命后,就只有两个全国性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和战争,一天天证明中间道路即第三条道路已成为不可能。”
  民主党派从开始就以温和的改良派的形象出现。他们当中不乏有广泛社会及政治影响力的代表性人士。他们通过“延安”与“重庆”的对比,心中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共产党由秩序的反叛者向民族利益的维护者转变;国民党及其政权的合法性遭受空前严重的质疑。
  到过延安的观察者,无论是梁漱溟这样的民主人士,还是陈嘉庚这样的海外侨界领袖,抑或是卫立煌这样的反共将军,乃至美国的记者、大兵,少至一周,多至旬月,便尽弃陈见,成为延安最热烈的赞美者与支持者。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十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真的,要是我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在延安,共产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通过民主选举、“三三制”、村民自治等形式,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其民主建设的成就令人肃然起敬:偏僻的乡村、大字不识的农民、中国最没有条件实行民主的地方,却结下了丰硕的民主之果。
  在延安,建立了严格的预算监督体制和民主参与机制,边区政府没有敲诈、勒索,官员的廉洁奉公在远东仅见;凭借民主手段,边区政府在四面封锁、瘠地养兵的艰难环境下,鼓励生产、征收粮税,平衡了财政预算。
  在延安,边区创造了“十个没有”的奇迹: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吃摩擦饭;十没有发国难财。
  在延安,官兵的伙食标准一样:每天三钱盐、五钱油、吃小米。党的领袖海纳百川,随时欢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前来谈心,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贡献智慧。
  一九四五年七月,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冷遹、傅斯年、左舜生等六位参政员访问延安,发生了著名的“窑洞对”,即黄炎培问毛泽东:“怎么能摆脱中国王朝更迭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一九四三年初,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认为只有三民主义才是挽救中国的灵丹妙药,鼓吹战后实行法西斯主义,继续维护独裁统治。
  同年夏天,《kPsETDwesxTxrmy3zBYnbA==解放日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发表陈伯达的《评〈中国之命运〉》,指出:“事实又是如此:没有中国共产党,则三民主义就没有新的内容(首先是民族主义中的反帝废约的内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大革命以来直至今日的中国国民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则不但大革命的局面不难设想,即六年来大抗战的局面亦不可设想。中国共产党生来就是为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的,而它帮助人做好事,本来也没有自夸的必要,但是许多狠心的国民党人对于中国共产党不但采取‘过河拆桥’的手段,而且还极尽其造谣诬蔑之能事。”这是当年对蒋反共思想进行批判的一种共识。
  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主张废止国民党的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一九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