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伎乐飞天金栉
朱瑞丹
1983年,在扬州市内一口古井中,意外出土了一批价值连城的唐代金银饰品,除了嵌满珍珠宝石的耳坠、戒指外,还有一件叠成四五折的薄金片,令现场专家大感疑惑。于是,文物小组立即请来扬州最好的金器制作工匠,力图恢复金片的原貌。
一个月后,金片修复完成,当它折叠的面貌被完全展开在世人眼前,人们无不发出惊叹——金片高12.5厘米,宽14.5厘米,厚度仅有0.04厘米,它的上部分呈马蹄形,下部分则像梳子,剪制出细密的梳齿。其中马蹄形的部分镂空錾刻出一幅“伎乐飞天”的繁复画面,两位裸身奏乐的飞天神女,一位吹笙,另一位手执拍板,左右相对飞翔于两朵如意云纹之上。整幅飞天图被嵌在4圈边纹之中,边纹呈莲瓣纹、连珠纹、鱼鳞纹由内而外排列,最外圈的纹饰被称为镂空缠枝梅花蝴蝶纹,由蝴蝶和梅花相间排列组成。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本就透薄的金片上,古代工匠对边纹中蝴蝶的处理更加精心,其须毛细若蚊足,厚度只有0.02厘米。另外,修复后的金片并不是平面的,它的中心微微隆起,整体形成半月的形状,如此微妙的角度恰到好处地凸显了立体感,让两位神女仿佛翩然欲出。这样雍容华美而质地薄软易折的金片,已经不再是一把梳子那么简单了。经专家考证,它应该是我国古代女性特有的一种发饰——金栉。在中国古代,篦箕和梳子被统称为“栉”,它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中国八大发饰。汉代的栉多用漆木制成,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的繁盛与发展,制作栉的材料也越来越贵重,于是就出现了“金栉”,并逐渐发展为唐代宫廷贵妇的重要头饰之一。一些地位尤其高贵的唐代妇女,甚至会将十余把样式各异的金栉一起戴在头上,前后左右插满头发,金灿灿晃人眼目。
一千多年前的扬州,是唐代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繁荣的经济催生了发达的手工业。扬州城内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制作的金银器极尽奢华。而这片伎乐飞天金栉在扬州的现身,恰好佐证了扬州曾经创造出的工艺传奇。另外,专家还指出,这件稀世珍宝不仅运用中国传统的錾刻工艺,同时还运用了掐丝、累丝等西方特有的金银制作工艺,从侧面说明充满自信的盛唐,对外来文化的亲近与包容。
盐姓
方刚
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曾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定为每家每日不可或缺的七样物品,称为“开门七件事”。有意思的是,这七件事在“百家姓”中,也都有着相对应的姓氏。据统计,其中柴、米两姓最多,分布较广;油姓属于傈僳族人的姓氏;而盐姓则属于我国极为罕见的姓氏,散居于江苏、四川等地。
盐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据说贵族嬴伯益的后裔中有个叫“子”的人,非常善于制盐,于是周孝王便命他掌管盐池,负责国内盐业,并赐以盐姓。
但是,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盐姓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毋盐邑的后人。毋盐又称无盐,是古代县名(战国时,齐国将吞并的鄣国、宿国两地合并改为邑制,称为无盐邑)。秦汉时期,生活在无盐邑的盐姓人,因乱世战争而积累起大量财富,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史料就曾记载当时盐姓人的“投资”之道: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长安城里许多年轻人满怀封土列侯的梦想,纷纷向高利贷者借钱从军。但由于当时时局混乱,胜负未分,许多高利贷者都不敢轻易将钱借出。只有无盐地区的盐姓家族决定倾囊借贷,并要求他们在功成名就时,以十倍利息偿还。3个月后七国之乱平叛,那些年轻人大都如愿以偿,得到了官爵厚禄,而盐姓家族也凭借收回的高额利息,富显一方,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盐姓的兴旺,似乎与无盐一地的盛衰紧密相连。南北朝时,北齐将无盐纳入须昌县,从此结束了无盐作为邑、县的历史。而盐姓族人也随着战乱辗转漂泊去了江南,此后又分别流落于江苏和四川等地。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日渐凋零,时至今天,盐姓人已经几乎绝迹。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节目通过辗转地追寻,终于在江苏省8000万人口中,找到了13名盐姓子孙,而这13人,又分为5男与8女。
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比较著名的盐姓人。一位是生活在唐代的盐昉,盐昉平生最擅于描绘佛像。当时正值佛教盛行,许多著名寺庙的方丈都对他笔下的佛像、壁画梦寐以求,而盐昉的名字也就随着这些佛像作品名播四海。到了明代,盐姓中又出现了一位名叫盐翼的大文人,他学贯古今、精研理学,被后世尊为一代鸿儒。
蜻蛉
金熙
一年一度的“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展”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野生动物摄影大赛。2009年,摄影师罗斯•霍德诺特凭借作品——《蜻蛉侧影》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当年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展特等奖,这也是昆虫主题的摄影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罗斯•霍德诺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只是幸运地捕捉到了那一刻,这只蜻蛉落在草叶上,湿气在它身上凝结成露珠,闪闪发光……那时的光线、角度,一切都恰到好处,我迅速按下快门,它便永远留在照片上了。跟其他摄影师相比,我多的只是好运气。”
在2009年的年展上,有关蜻蛉的摄影作品还很多,这种轻盈、美丽的昆虫,历来都是摄影者偏爱的素材,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摄影师,都喜欢在它们身上一试身手,蜻蛉也成了自然界里最“上镜”的动物之一。
从外形上看,蜻蛉和蜻蜓很相似,在昆虫分类学里两者也是近亲,但只要稍加分辨,它们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首先,蜻蛉的两眼硕大,间距很宽,形状如同哑铃一般,而蜻蜓的双眼是紧挨着的;其次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粗大,蜻蛉的腹部则较为细瘦,呈圆棍状,很是苗条。不同种类的蜻蛉体型迥异,但都不大,身长不超过5厘米。
别看蜻蛉身形娇弱,它可是不折不扣的猎手,捕食对象从蚜虫、蚊蝇到水中小鱼,不一而足。蜻蛉一般都是在低空飞行、觅食,发现猎物后,它们像攻击机一样迅速出击,悬停、瞄准、猛扑、撕咬,动作一气呵成。罗斯•霍德诺特曾用高速摄影机拍过一组蜻蛉捕食的照片,小小的飞虫,竟让人感到鹰隼般的凌厉杀气。
蜻蛉是亲水的昆虫,习惯栖息于溪流、湖泊、沼泽、池塘附近,夏季交配后,雌蜻蛉便将卵就近产在水里。产卵时,雌蜻蛉会攀附住植物枝干、岩石潜到水下,将卵固定在石缝或植物根部,这样卵就不会随波逐流,成活率自然很高。据科学家观察,能像蜻蛉一样“潜水产卵”的昆虫,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就连它们的“近亲”蜻蜓,产卵时也只是“蜻蜓点水”,稍稍触碰水面便迅速离开,生怕沾湿了翅膀。
孵化后的蜻蛉幼虫是“水中一霸”,它们横冲直撞,专门捕食蚊子幼虫,在有蜻蛉繁殖的水域,蚊子几乎都被赶尽杀绝,踪迹全无。
拖鞋兰
温放
兰花是一种智商很高的植物,从种子传播、生长到开花结实,都显示出惊人的智慧,被誉为“地球上最聪明的植物”。达尔文在他的兰花专著中,就惊叹兰花的繁殖途径 “几乎尽善尽美”。然而在兰花中,最狡猾的又非拖鞋兰(Paphiopedilum)莫属了。
拖鞋兰的外形极为有趣,它的下花瓣在进化中,逐渐变形成一只奇特的口袋状花器,看上去酷似一只女性所穿的拖鞋,因此,西方人亲昵地称这种兰花为Lady'sSlipperOrchid,也就是淑女的拖鞋;或者是仙履兰。并且将它比喻为“灰姑娘与王子跳舞失落的舞鞋”,而中国人则习惯称它为“兜兰”。
和其他“雌雄同蕊”的兰花不同,拖鞋兰的雌蕊和雄蕊是分开的,雄蕊长在前,雌蕊则远远在后,这样的距离,让授粉成了一件绝望的事。但这却难不倒拖鞋兰,它巧妙地利用昆虫来解决这一难题——拖鞋兰的雄蕊非常滑腻,停在雄蕊上吸食花蜜的昆虫,往往会“失足”滑落到雄蕊下方那只奇妙的口袋状花器里,而拖鞋兰早已经为昆虫“设计”好了唯一的逃生之路,那就是沿着“口袋”后部长满绒毛的部分爬出光滑的花器,而这一路走来,昆虫的身体上已经沾满了花粉,于是那些等候在“口袋”外面的雌蕊,便毫不客气地将昆虫运输过来的花粉吸走,完成了自身的授粉过程。
拖鞋兰“设计”的这个昆虫授粉过程,可谓狡猾至极,那么,拖鞋兰又是如何引诱昆虫前来吸食花蜜的呢?
其实,大多数拖鞋兰根本就没有花蜜,它完全是靠“骗术”来吸引昆虫的。拖鞋兰的骗术五花八门,比如它会模仿其他花儿的气味,吸引昆虫寻香而来。另外,拖鞋兰顶部的萼片及两侧的花瓣,简直就是变幻无穷的画板,上面要么布满稀奇古怪的艳丽图案,投其所好地吸引昆虫,要么模拟出某类昆虫的形貌,诱惑这类昆虫的天敌前来攻击。更让人惊叹的是,有些拖鞋兰还可以施展“性欺骗”,把自己装扮成雌性昆虫,达到引诱雄性昆虫的目的。
拖鞋兰大约有70个品种,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和竞争中,这些拖鞋兰也各自变异出了属于自己的特点。著名的如“长辫拖鞋兰”,其两枚花辫进化得非常长,就像少女头上的两条长辫子,其中一种南美长辫拖鞋兰,两条辫子居然长达2米,长长地垂在地上,正好为不会飞的昆虫搭建起一条“天梯”。只要有风吹过,长辫就会随之摇曳,一些昆虫便循着拖鞋兰发出的气味,沿着“天梯”进入了拖鞋兰的“口袋”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