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另一个版本的苏武牧羊故事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蓄水量占了全球淡水的五分之一,可供全世界的人饮用40年。
贝加尔湖是淡水湖,却生活着海豹等海洋动物;该湖地处寒带,却又能发现很多热带、亚热带生物。这些生物是怎样来到贝加尔湖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湖畔生活着黄皮肤、黑眼睛的蒙古人后裔,他们依然保留着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苏武牧羊”故事。
提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很多人会立即想起地理书中“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的描述——的确,全世界只有6个湖的深度超过500米,而贝加尔湖平均深度744米,最深处竟达1637米。
贝加尔湖的储水总量超过2.3万立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五大湖或北欧波罗的海的水量还多。换句通俗的话说,仅凭贝加尔湖的湖水,就能让全世界的人饮用40年。
据考证,“贝加尔”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富饶之湖”,在俄罗斯,它享有“西伯利亚明珠”的美称。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度”,贝加尔湖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之一,它形成于约2500万年前的一次猛烈地震。
极北之地的纯净水域生活在淡水湖的海洋生物
从卫星云图上看,贝加尔湖的形状狭长弯曲,如同一弯新月,因此也有着“月亮湖”之称。而从学术上来讲:贝加尔湖是一个断层湖,形成于约2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后的强烈地震。
今天,包括色楞格河在内的300多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贝加尔湖,而外流河只有一条——安加拉河,它向北流去,汇入叶尼塞河后流入北冰洋。贝加尔湖流入的水量远远大于流出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今天世界上大部分湖泊的水量都是逐年减少,而贝加尔湖的水量却在逐年增加。
即使是在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汇集了300多条河流的贝加尔湖湖水也非常干净清澈,在透明度上,甚至欧洲阿尔卑斯湖都不能与其相媲美——在水深40米处放一个白色瓷碟,也清
晰可见。如果有足够的照明,湖水的能见度甚至能达到100米。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也曾在作品中赞叹贝加尔湖的水质:“湖水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贝加尔湖是西伯利亚的诗篇。”
贝加尔湖水量丰富,湖水不仅看上去清澈透明,甚至还能直接饮用,因为湖中有大量“清洁工”不分昼夜地对湖水进行过滤消毒——大量的端足类动物每天会把湖水过滤七八次,使贝加尔湖具有“自体净化”功能。它们能够分解水藻或动物尸体,维持湖水清澈。此外,贝加尔湖属于贫营养湖,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偏低,藻类植物比较少。正由于这些原因,贝加尔湖的湖水才如此晶莹剔透。科学家经过对湖水取样检测后认为,贝加尔湖的湖水属于一类优质水质,只需滤去水中的浮游生物便能直接饮用。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贝加尔湖虽是淡水湖,但是却生活着不少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奥木尔鱼等;世界上也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生长着外形奇特的龙虾。为什么贝加尔湖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
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推测,在中生代侏罗纪,贝加尔湖是一个咸水湖。后来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这个推测看似很合理,但钻井采出的岩石样本却否定了这个想法。此外,有不少科学家认为贝加尔湖底有一条与大西洋或北冰洋相通的地下隧道;也有科学家猜测,海豹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冰川时期时从海洋逆河而上,来到贝加尔湖的。但目前支持这两种意见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个深居大陆腹地的湖泊,不管东南西北,与海洋的直线距离都在2000公里以上。那些生物是用什么方法跨过宽广的大陆,到达这里的呢?更何况,长期习惯于在咸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一旦进入淡水,必然会很快死去。
除了“海洋生物”,贝加尔湖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该湖处在极北地带,却有许多热带或亚热带的生物;湖中一种藓虫类动物,它们的近亲却远在印度的湖泊里;有一种水螅,只有在我国的南方淡水湖里才能见到;有种长臂虾,只有在北美洲的湖泊里才有它的同种;还有一种蛤子,要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克里德湖才能找到……
关于贝加尔湖特有生物的来源问题,至今没有水落石出。最大的疑问在于:为什么海豹、奥木尔鱼等动物不在老家好好呆着,却要劳筋伤骨搬到数千公里以外的淡水湖来生活呢?它们又怎么知道那里有适合它们开展新生活的贝加尔湖存在?
但是,这些谜语看起来就像贝加尔湖本身一样,变幻不定,深奥莫测。
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黄皮肤、黑眼睛的蒙古人后裔
贝加尔湖地区阳光充沛,冬暖夏凉,有温泉300多处,各种旅游、疗养基地130多个,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中心和旅游胜地。乘坐贝加尔湖环湖列车游览,只见沿途峭壁高耸,怪石林立,时而飞渡天堑,时而穿山越岭,景色险峻而壮美。湖岸群山环抱、溪涧错落,原始森林郁郁苍苍,湖光山色,这一切都被契诃夫誉为“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贝加尔湖的景色季节变化很大,夏季是它的黄金季节。这时,湖水变暖,山花烂漫,甚至连石头也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像山花一样绚丽;此时,贝加尔湖储满了冰川融水,鱼儿也大大方方地相约岸边,伴着海鸥的啼鸣在水中嬉戏。
冬天的贝加尔湖,凄厉呼号的寒风把湖水表面化成晶莹透明的冰。湖水在冰下微微颤动,让人不敢涉足——事实上,这时的冰层至少有一米厚,行走上去没有一点危险。春季临近之际,湖面冰面破裂,发出巨大轰鸣。原本平整的冰面上迸开一道道深不可测的裂缝,积成一排排蔚为壮观的冰峰。
当冰雪化尽之时,就可以乘船前往贝加尔湖中最大的湖泊——奥利洪岛了。奥利洪岛面积约730平方公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风景地貌,更有众多的考古遗址,摄影爱好者可以在此找到绝佳的景色。
根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贝加尔湖里一个岛也没有,后来这里气候大变,经常刮起大风,卷起的大浪将沙石冲到湖边,一些沙石被湖底的礁石挂住,年复一年,最终就形成了奥利洪岛。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据地质学家考证,奥利洪岛是远古时代贝加尔湖南岸和北岸发生相互作用、经过地壳变动后形成的,然而当地人依然宁可愿意相信那个美丽的“谎言”——这使他们心中的奥利洪岛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一个被大自然神奇力量造就的岛屿,在后来成为贝加尔湖地区萨满教的中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萨满”一词源于西伯利亚的通古斯语,意思是“他知道”,而萨满巫师,被认为拥有控制天气、预言和占星的能力。萨满教作为一种古老而典型的自然宗教,没有特定的崇拜对象、没有寺庙、没有经书,也没有统一的宗教礼仪,信奉者只是虔诚地敬畏大自然。奥利洪岛作为公元6世纪到10世纪西伯利亚的古文化中心,几乎完整地保存了萨满教的各种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在奥利洪岛起伏的山峦间、湖边的渔船里,都能看到一些外貌与典型俄罗斯人明显不同的人——他们拥有浓密的黑发、黄色的皮肤、微塌的鼻梁和乌黑的眼睛,比起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他们看起来更像中国人。而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古代蒙古人的后裔——布里亚特人。
如今,生活在贝加尔湖湖畔的布里亚特人依然保持着和蒙古人相似的生活方式,只不过他们大部分已经由游牧转为定居。布里亚特人主要靠畜牧为生,也时常狩猎和捕鱼。得益于富饶的贝加尔湖,这里的畜肉和鱼肉都格外鲜美。布里亚特人喜欢把动物的肉烤着吃,把整条鱼制成熏鱼,这样不仅吃起来鲜嫩美味,还易于保存。
湖畔的塔利茨木制民族博物馆是布里亚特人居住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博物馆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由木头建成,看上去古朴而敦厚,在木屋中还可以看到古老纺车、高板床和俄式炉灶。贝加尔湖东岸的民俗博物馆也是一座极富有原生态气息的博物馆。它坐落在一片林中空地上,露天的场所中有许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设施:桦皮帐篷、布里亚特居民的蒙古包,以及小木屋、草棚、粮仓、澡堂、鸡舍等,在大森林的衬托下,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天然风景画。
中国古代称其为“北海”苏武牧羊之滨
物产丰饶的贝加尔湖是很多民族的发源地,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7000年的肃慎族先民——在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上,许多关于海东青、天鹅、鹿、狩猎台、萨满巫师的雕刻就出自他们之手。沿着湖岸的路边,还有许多石祭台,这些都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见证。
中国人自古与贝加尔湖有着不解之缘——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里的“北冥”意为北方的海,也许就是指贝加尔湖。
从西汉时候开始,贝加尔湖就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这个时候它叫做“北海”。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到匈奴,不料却被匈奴单于扣押,后被送到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去牧羊。那个时候的北海荒无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19年后,受尽折磨的苏武才拿着旌节回到长安,自此,苏武成为了中国人气节的代表,读书人学习的楷模。
如今风光旖旎的贝加尔湖,已经很难让人联想到苏武当年在此牧羊的艰辛。“苏武牧羊”的确切地点也早已无人知晓,但令人惊喜的是,在如今的布里亚特人中间,还流传着关于中国苏武的故事。很多布里亚特人都知道这个古代的中国人。当地传说中的苏武,是一个精力充沛、待人友善的人。他非常年轻,总是拿着一根棍子;他的当地语言说得很好,喜欢跋山涉水,帮过布里亚特人许多忙……这些传说都是在中国闻所未闻的,具体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苏武牧羊北海的这段史实却在两个国家里共同流传下来,可见当年史书中的北海的确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到了唐朝初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让给俄国,几十后的雍正年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贝加尔湖也被划归俄罗斯帝国,最终进入俄罗斯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