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

2011-12-29 00:00:00
看世界 2011年1期


  1994年香港红勘演唱会,中国摇滚新势力。穿着海魂衫的何勇向香港观众喊道:“我要用一句北京话向大家问好,吃了吗?”当时全场震动,至今尚有回音。“吃了吗”是民众缺吃少喝时代留下的问候语,但目前,另一句问候语开始在民间流传——“今天啥便宜?”
  去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估计2010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这是发改委官员2010年的首次表态,换个不够委婉的说法,就是“保3”失败已成定局。
  食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地起”、“煤超疯”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物价已经不满足于跳高和做俯卧撑了,现在它们又开始玩起来接力赛来。
  
  物价升升不息,百姓跌跌不休
  最近,北京网友刘军的微博更新一条信息:卖早点的地方贴着打印的字“物价上涨,请多谅解”。由于物价上涨造成的相似事件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发生——
  东北的市民已经进入了购买冬储菜时期。大连市陈女士介绍,2010年的大白菜、萝卜价格比往年要贵,大白菜0.9~1元/斤,萝卜0.8~1元/斤。因家人特别爱吃苹果,每年都要购几箱苹果。2010年的苹果价格比前一年涨了许多。富士苹果70元/箱,之前36~37元/箱;王林苹果120元/箱,之前是75元/箱。涨幅几乎达到一倍。
  在近日《东方早报》的“物价大检查”中,上海2010年苹果价格涨了近三成,鸡蛋价格也一度冲到历史最高,而香港这一年农产品的物价波动却不大。目前,上海的苹果、鸡蛋的价格均已高过香港。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2009年上海全市职工人均月工资为3566元,而同期香港人均月工资为11342港币(约合9700元人民币)。一位受访的上海市民表示,“物价涨得厉害,每个月要多拿出六七百元。大米原来是1.8元/斤,现在2.5~3元/斤;金鱼油原价40元/桶,现60~70元/桶。物价上涨,可工资并不看涨。”
  CPI上涨,约有62%的受访上海市民对通货膨胀感到焦虑。67%的市民理财方式是银行定期存款,19%投资股票,购买基金、债券和 购置房产实现保值的各为7%。49%的市民在理财投资方面表示无能为力,34%希望于政府提高存款利率,17%采取积极的理财态度,努力让财产增速跑赢CPI。
  CPI直接影响的是底层民众生活。比尔·盖茨要是掉了3万块钱,可能连低头去捡的心情都没有;月入千元的平民百姓少了30块钱,想买件冬衣都要少吃几顿肉。在《金融界》去年10月底的一项调查结果中,85%的网民抱怨“物价全面上涨唯独工资不动,活不起了”。
  是调侃,还是无奈?深受物价上涨之害的百姓所能做的,只是伸着脖子冲物价喊:“跌!跌!跌!”
  
  立正,向后转
  问题是物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算叫爹也没用。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食品价格向来是CPI走高的主要推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从价格上涨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构成来看,中国目前还是一种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但是影响价格上涨的新情况开始出现,非食品类的价格也开始出现上涨,比如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但环比上涨1.0%。
  除了食品,今年物价身后的另一只推手——流动性的力量似乎越来越大。年初,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分析物价走势时说,2010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来自三方面:第一个方面,输入性通货膨胀,其风险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上大宗基础性商品,比如石油、铁矿石、棉花等基础性产品,只要国际市场出现价格暴涨,问题很快就会传导到国内;第二个方面,个别商品问题有可能导致全局性问题,如2006年猪肉涨价所带动的物价上涨;第三个方面,货币和信贷的投放过大,带来流动性加大。回顾过去一年,三方面风险一一出现。特别是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大,引发的价格上涨更为明显。今年以来,游资在农产品领域就格外活跃,绿豆、大蒜、棉花等先后遭到热钱炒作,出现价格飙涨的情况。
  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认为楼市就像海棉,对吸纳、固化游资贡献最大!他援引吴敬琏的著名观点“打压房价会使物价全面上涨”来回顾2010年楼市调控以来各种产品轮翻涨价的实际情况,貌似很在理。
  2010年以来,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似乎也比较多。从年初开始,工资上涨在许多地方次第出现,人们由此预期会出现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资源价格产品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天然气调价正在进行,阶梯电价方案已交社会讨论完毕。虽然我国农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这些产品价格会合理上涨,但在食品价格已经上涨较多的情况下,资源价格的改革就难免对通胀预期产生叠加效应。其实,2010年粮食再获丰收,以及产能过剩,都是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所以,更应该警惕过度的通胀预期扰乱民心,改变市场供求,甚至引发真的通胀。
  按照官方的说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是2010年宏观调控三大任务。在如何治理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则集中表现了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难度。面对节节攀升的物价,政府有关部门不仅要合理引导通胀预期,消解公众的心理恐慌,更应该拿出办法来管理好流动性,拿出办法来补贴低收入人群,避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
  物价若能“立正”并且“向后转”,老百姓当然求之不得。然而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发放补贴和提高收入才是避免居民恐慌的根本措施。
  
  是经济学,更是民生大事
  下馆子喝个小酒要多掏20块,商场里已经找不到200元以下的毛衣……种种现象已经表明,社会中下层负担正在加重。因为高收入的金领银领对于多20少20根本没感觉,他们才不去找200元以下的衣服。CPI这个概念一开始就是给咱穷人发明的。
  美元滥发导致贬值也好,楼市调控引起的热钱炒作也罢,“保3”失败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方都能自圆其说,但“蒜你狠”影响的却是普通民生。中央及地方的行政官员比掐着腰的经济学家靠谱得多,早在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决定向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浙江省2008年底就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当季度价格同比涨幅超过3%时,按季度对困难群众实行一次性基本生活价格补贴。2010年第一季度浙江省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涨幅为4.2%,浙江省民政部门决定为城乡低保对象及其他生活困难对象发放基本生活价格补贴。
  物价高压之下,希望这个冬天不要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