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年”的重头戏
紧绷台湾岛内各大媒体神经的“五都”选举刚刚落下帷幕,中国国民党籍参选人郝龙斌、朱立伦、胡志强分别当选台北市市长、新北市市长、台中市市长,民进党籍参选人赖清德、陈菊分别当选台南市市长、高雄市市长。国民党在“五都”中获得了三个席位,而民进党则获得两个席位,不过从投票率上看,获得胜利的蓝营44.54%,输家绿营却是49.87%,如果按照实际选票,国民党获得336万9052票,民进党获得377万2373票,民进党实际比国民党多出40万票。
40万票,让国民党不至于“相形见绌”,也让民进党不至于“得意忘形”,这个结果给人的感觉一如海军事研究专家白光炜所说——“赢者未胜,输者未败”。
硝烟散去,网络上还充斥着诸如“台湾五都选举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问题。其实,“五都”的概念形成于台湾以县市合并为主打的城市化进程中,它们分别是指台北市、新北市(原台北县)、台中市(前台中市与台中县合并)、台南市(前台南市与台南县合并)、高雄市(前高雄市与高雄县合并)。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之后,台湾朝野经过几番唇枪舌剑,最后以“五都”拍板定案,成为台湾新的地方行政体制。
“五都”属工商业较发达区域,“五都”拥有约1400万人口,在台湾总人口中占了大半,且涵盖了主要的都会区选民。即便“五都”选举只是地方选举,但却始终牵动台湾民众的神经,也让蓝绿两大阵营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红指出:“2010年是岛内事实上的‘选举年’,而‘五都’选举无疑是今年岛内政局的主轴”。“五都”汇集了全台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资源,这一战也被马英九高呼为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蓝绿双方都希望借助此次选举来扩大政治版图,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有输不起的压力,因而不惜血汗,全力拼杀。
台湾特色的选举文化
选前之夜,枪声响起。为友人选举造势站台的连胜文遭枪击重伤震惊台湾,尽管连本人无生命危险。但一名参加选前造势活动的台下民众惨遭波及,送医院后身亡。
很多人难免想起2004年击伤陈水扁与吕秀莲的“两颗子弹”,至今仍然余波荡漾,永远像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时不时隐隐作痛。很多人都承认,无疑这是台湾成熟选举文化实践过程中非常令人遗憾的发展。
台湾某些政治势力长期挑动,形成了特殊选举文化,甚至在整个社会埋下不安的隐患。选举期间,这种不理性的情绪极易被催化而出现某些歇斯底里的行为:抹黑、造谣、作秀的年年上演、不学无术的“名嘴”电视中指点江山、在“选前之夜”的蓝绿双方砸大钱举办的拼场造势活动……招数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却唯独缺少了给选民更多动动理性脑筋的机会。
在这一次“五都”选举中,国民党方面除了宣传竞选纲领、扫街拜票、推出竞选影片、攻击竞争对手之外,还在台北市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嘉年华”。这场以“台北起飞”为主题的嘉年华活动的现场,多达数万的支持者一起涌上街头模拟起飞。这其中,不乏国民党籍候选人郝龙斌扮演成机长,邀请美女模特扮成空姐,几近荒诞。
而民进党方面,11月17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与“中常委”共同召开“10的次方幸福无限大”记者会,号召支持者通过发送一传十的催票短信,爆发最大助选能量,并于新北“扫街”,走了100个菜市场,磨破了2双鞋;苏贞昌则大打感性牌推出一系列以他自己为主角的“选战实境秀”。在观看最后一集时,从政30多年的苏贞昌数度泪光闪闪,甚至感动涕零地告诉支持者,“一定要选赢,而且一定会选赢!”……
早在“五都”选举结果公布的一周前,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刊出社评说,民进党选举花招的功力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上次台北县及高雄市长选举的“走路工”花招来看,就可知道民进党为了胜选可以不择手段;而在“五都”选举一周结束一周后,台湾《中央日报》再次发表社评说,“五都”选举结束,除了朝野政党自我检讨得失,媒体也从各个角度分析,看法虽相当分歧,但大家都普遍认为,国民党在操弄选举的手段上,确实比民进党要差得太多。
民进党屡屡善于在选举当天,“制造”突发事件,营造“民进党遭打压”的假象,然后运用绿色媒体密集宣传,渲染夸大,不仅刺激绿营选民的同仇敌忾,也造成不明就里的中间选民错误判断。相对地,国民党却没有这种选举“习惯”,就算碰到突发事件,也不会善加运用。举例来说,选前一夜连胜文遭到枪击,送医院急救,状况不明,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立即定调“不准炒作”,国民党中央及所有候选人阵营全都保持了低调。
在台湾,选举技术,特别是操弄选举的手段,往往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台湾的选举,固然不是完全光怪陆离,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无论如何,台湾不是缅甸、菲律宾,虽然台湾的选举文化有待继续完善和成熟,但台湾的选举暴力或是治安问题,可以在完善法治的既有基础上得到继续改良的机会。即便台湾本土选举文化的确有相当的遗憾与问题,与成熟的政治选举也还有漫长的距离。
南绿北蓝的再平衡
“五都”选战结果出炉之后,执政的国民党辛苦地赢得“五都”中的台北市、新北市与台中市,民进党则以大幅差距赢得南“二都”的台南与高雄,执政版图仍然很清楚地区分为北蓝南绿的态势。
众所周知,“五都”选举的重头戏是台北市。台北市的胜负谁属,不仅影响台北市,还会上升到直接影响两党各自的党内生态消长的大局。以过去经验来看,决定台北市选举胜负的因素是投票率。投票率高则蓝营难败,投票率低则绿营易胜。因此国民党选前在台北市造势,目的就是催动中间选民出来投票,以期稳保台北市一席,为未来风云乍变的政局考验吃下定心丸。
台中方面,由于台湾地区的政治局势近年来一直呈现“南绿北蓝”的稳定态势,位处中台湾的台中选情便显得更加突出,“决战中台湾”依然是蓝绿两大阵营本次“五都”选举的重要策略。
使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台中的选举中,“大黑马”苏嘉全展开了惊人爆发力,只差胡志强区区3万多票!差点扳倒这位深得民心的台中胡市长,不免搅乱了国民党的如意算盘,也显示出选民的天平已然动摇。虽然媒体一再渲染“决战在台北”,但就全台湾而言,显然台中的“中间选民”更多,假如国民党不重视台中的选民,“北蓝南绿”很有可能成为“蓝小绿大”。——“台中县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选民很在乎候选人是不是有登门来关心与拜票。”一位台中县地方警官如是说。而台湾联合晚报特稿指出,苏嘉全曾任屏东县长,有地方治理的经验,后又出掌“内政部”,对于社会福利、治安等议题相当熟悉,而在“农委会”的经历,使他很善于和农民搏感情。这些经验让苏嘉全最能体会社会中下阶层的生活甘苦,其本土、豪迈个性,更符合南台湾的口味。
对于台中市的选情,当地社会经济结构无疑对选战具有重大影响。由于台中是个“休闲产业”形态都会,胡志强8年任期采取“无为而治”的低度管理模式,与各个鱼龙混杂的社会利益团体都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巧妙维持保证利益平衡,所以在“中都”这块必争之地上捷足先登。另外,相对于民进党之前激进纠缠“统独”问题和“意识形态”纷争的历史形象而言,国民党更像一个“和平代言人”,更注重努力营造和平发展大局,因而为台中人民带来更多和平红利,显然更加受到台中市民的支持;再者,台中在近年来已经称为台湾新崛起的大都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冲淡了派系政治的影响,家族政治也难以发挥原有的威力,在这种情况下,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和政治人格便成为影响选民取向的关键条件。
而民进党的“大本营”台南、高雄两市,投票率仍然呈现出一面倒的形势。以台南市为例,赖清德超过对手至少20%,20年以来,民进党在台南县市长期执政,国民党过去10年虽曾派出吴清基、高思博、郭添财参选,但也没有扭转局势的情况。台南县长苏焕智对此不无讽刺道:“其实国民党不懂南部人的心”。在国民党威权统治了几十年的台湾,民进党能够在选票中占了半壁江山,不得不说民进党比国民党有更加精明的选举手腕。
“五都”选举的结果再次充分表明台湾地区政治生态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极分化——“南绿北蓝”板块。特别是绿营在南部独大的局面,将长期影响台湾地方政治生态的发展。国民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撼动民进党在南部“二都”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在南绿北蓝版块的时局下,台中于两党的争取中,无疑仍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蔡英文的“战前重整”
蔡英文在新北市市长争夺战中,虽败给朱立伦,但得票数也破了百万,蔡英文在27日晚间也定调这次选举是“虽败犹荣”,会继续带领民进党往前走。
其实,早在2010年蔡英文争取连任民进党主席之时,台湾《联合报》就报道过民进党大佬洪奇昌的“重话”。他说,蔡英文两年来已建立党内威望,特别是蔡英文连任党魁具有放眼2012年“总统”的高度,既然一心总统,又何必“五都”?
纵观民进党这两年一路磕磕撞撞前行,蔡英文功不可没。2008年“大选”之后,若非蔡英文,民进党或许江河日下,难振雄风;另外自2008年迄今,民进党一路斩将搴旗,未尝败过一阵,这次也是处于胶着状态,并不算输得难看;再如蔡英文在新北市得了100多万票,民进党换谁来有这个能耐?若在北部不能打一个接近比数,由于南部“总选”票少,纵使南部稳赢,只怕不足以赢得“大选”。
即便如此,从开票结束那一刻,就有扁系大将跳出来点名蔡英文“要选2012先辞党主席”,接着是吕秀莲说“党内人才很多,不一定非蔡(英文)不可”;但在另一方面,“立法院”党团和“南霸天”陈菊则表态支持蔡英文续任党主席。甚至关在监牢里的陈水扁,也透过幕僚“隔山打牛”进行指点——“蔡英文选2012,苏贞昌退居幕后”。——这些迹象都表明了,在这次“五都”选举中,蔡英文破百万的票数无疑为自己党内的地位和实力打下基座,“小英”在身份上已经逐步褪去民进党派系“夹心斗争饼干”的色彩。
由这一次选举结果可以看出,蔡英文在党内的实力不仅巩固,而且更为扩大、上升,连她昔日老板苏贞昌都得退让,连所谓的“公妈派”都只敢含沙射影地说上几句。
民进党内不乏女性政治人物,但蔡英文的确有不同的特质,她的留英博士的身份,少了咄咄逼人的气焰,却有说理清晰的能耐,与此前民进党暴力的形象大相径庭。蔡英文已经历过这一次新北市选举的历练,从媒体的关注报道中可以发现,蔡英文颇善于和选民攀亲问故以获支持。总而言之,蔡英文特色,一方面可以巩固民进党的传统支持者,同时也具有开拓中间选票的潜力,这是国民党不得不正视的一面。
民进党12月1日召开“中常会”,民进党党主席蔡英文称枪击案对“五都”选举的结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称其为“污点”。其强势化的态度,可隐约显示其在民进党内位置的巩固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由现在民进党内的情势来看,蔡英文挑战2012大选已成定局,现在的她也无异正是问鼎“总统”的姿态。或者这样说,在“五都”选举之后,国民党将要面对的或许是一个具有蔡英文特色的民进党。蔡英文展现的就是一种理性、务实,与一向“草根”的民进党其他战将相结合后,所产生的效应可能一波激起千层浪。
马英九的“期中考”
在这次“五都”选举中,国民党一马当先,成功拿下3席,是在前次县市长选举和立委补选挫败后首次尝到胜利的滋味,尽管不算太乐观,但马英九2012年的连任前景却因此变得明朗一些了。
换一个角度观察,“五都”选举发生的语境其实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的。如果把2012年的台湾大选看成一个终点,那么“五都”选举无疑是城市化下的大博弈。
与一般常见的从农村向城镇转化相比,台湾的城市化更注重于县市合并,并以此为基础。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央社”的采访时就曾说到过:“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完成,为什么?因为地方的阻力太大了,台湾很多地方基层的选举,你如果把它合并了,很多乡镇市长说他的席次就没有了,乡民代表说他的位子也没有了。”——换而言之,由于5市的总人口超过全台总人口的六成,汇集着全台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资源,他们的阵营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情发展。
“五都”选举一战,台湾政局在格局基本保持的情况下,开始进入新的以争夺执政权为特征的新阶段,从现象上看,蓝绿都有走中间路线、化解族群矛盾、缩小南北差距、减少蓝绿对立的趋势。
国民党的前景虽然明朗,却是崎岖的:从去年县市长选举到此次“五都”选举,民进党内总有年轻“黑马”涌现,如这次的苏嘉全与赖清德,无论输赢,选后其在民进党内都呈跳跃式上升。现在的民进党,早就不是两三年前那个党内消沉、民众唾弃的扁时代的民进党;“五都”选举得票率大赢的民进党,开始找回信心与人气,开始大声吆喝,向未来要希望,更向选民争选票。
对民进党有深入观察的“名嘴”徐永明指出,这可见一个趋势,民进党选民对新人接受度高,旧“四大天王”时代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新 “四大天王”:蔡英文、陈菊、赖清德以及苏嘉全。而说到民进党的“接班梯队”,应是蔡英文与陈菊,然后是在“五都”选举中站稳位置的赖清德与苏嘉全。相反国民党的后继力量却显得相对弱小。国民党自重新执政以来,最大软肋仍是人才的匮乏,内阁成员与选举提名多是老骥伏枥。试想下一个四年,胡志强眼前已经有一个苏嘉全可能再下战帖,国民党还有谁能挑战同样连任11年的陈菊?——国民党欣慰于“期中考过关”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期末考会是如何?
其实对于“五都”选举的输赢,蓝绿阵营都有不可懈怠的压力:国民党此前的“三合一”、“立委”补选一输再输,唯独在“五都”选举中止住了下滑态势,国民党才能在2012年的“大选”中稳定阵脚;而民进党方面,尽管在持续得利于此前的一系列选举,但毕竟这些选举都是地方上的,也完全不足以在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优势地位,甚至够不到说明民进党已完全走出此前低谷的地步,所以说“五都”选举将是直接检验民进党未来政治发展也不是说着玩的。
此外,虽然五都选举只是地方选举,但在媒体检视下,在中国大陆密切关注下,选举结果势必也将成为大陆思考下一步对台政策的参考指标之一。
“五都”选举不是政治秀,其实岛内民众真正关心的,是蓝绿双方不约而同端出的“改革大餐”在选举过后能否如实兑现。这一点,不论蓝绿双方其实应该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