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是亚洲第一大瀑布。贵州将整合各方力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申报以黄果树国家级旅游景区为龙头的黄果树国家公园……”《泛黄果树旅游经济区概念性规划》汇报会一开始就注定令人瞩目,由美国纽约国际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这一规划,经过一年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建立“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概念;接下来贵州有关方面的贵州省委、省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于“黄果树国家公园”的相关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人们在关注的同时,回忆一下,立即被印象中有关“国家公园”的名头给纠结住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这是令人们疑惑的最大问题。
按照西方各国通行的解释,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只有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公园。2008年10月14日,一条写着:“经过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在黑龙江汤旺河正式挂牌成立”的批文使位于中国版图最北边的汤旺河一夜成名。“当时来的群众也很激动,自己的居住地成为了国家公园,他们很自豪,都跟着我一起喊。”那个刹那,汤旺河区区长刘学进一生难忘。
撇开当年的自豪,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在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审批以及一副独立的关于管理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模式,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止或规范目前横行在地方和部门间的狭隘利益分争,那么我们所说的“国家公园”又从何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呢?也正因如此,许多地方都在争夺“第一国家公园”这块牌匾。
早在汤旺河之前,中国已经有不少以“国家公园”为名的景区,比如2007年成立的云南香格里拉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和后来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园都是当地政府成立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公园。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地区,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到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其审批、经营和管理模式基本是一样的:由国会批准—全国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以捐款和拨款为主要财务来源,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主。从这一模式来说,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符合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我国正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但中国,并没有贯彻好这一个模式。
当中国似乎正要面临一个“国家公园的井喷”的时候,我们对“国家公园”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有多少了解呢?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似乎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和迷茫之中,各打各的仗,利益的驱动似乎要成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弊病。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困难较多,进程缓慢,但我国的景观资源丰富,并且是具有特色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家公园构建与完整发展,还长路漫漫,且行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