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定于4月29日举行,当白金汉宫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名义,在婚礼邀请函中写下地点为西敏寺时,这座直属英国王室的教堂,再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哥特式西敏寺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亦被译作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座逾千年历史的教堂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毗邻议会大厦,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教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英国,它虽不及保罗大教堂高大,却在英国史上享有特殊崇高的地位,如果你对英国的历史感兴趣,来伦敦就不能不到西敏寺。
一直以来西敏寺都是英国皇室大典的场所。自1066年以来,已经有38代英国君主在这里加冕,也有17位下葬在这里。从公元960年创建起,寺院就被称作西敏寺,意为西寺,以区别于位于城东伦敦塔外的东寺。1065年,当时的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正式启用了西敏寺,但在这座教堂建成仅八天,爱德华便去世了,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正当皇亲国戚为此争吵不休之际,诺尔曼人威廉从法国来,以异族征服者的身份一举压制、征服了英格兰,从而开创了诺曼底王朝。为了向公众展示自己是爱德华王的正当继承者,威廉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在爱德华王建造的这座教堂内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从此英王的加冕典礼,除爱德华五世及爱德华八世之外,一律在此举行。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敏寺这座庞大建筑并不是1065年忏悔者爱德华所建的,而是1245年,英王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而重建的西敏寺。之后,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不过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西敏寺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的基本特色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
命运之石
在西敏寺,有一个地方让很多人惦记。那就是教堂圣坛东侧爱德华礼拜堂的国王加冕宝座。自公元1308年爱得华一世在此处加冕登基之后,历代的英国君王都使用同一把加冕宝座。不过大家惦记的不是加冕宝座,却是它下面的一块石头。
这块被称为“命运之石”的加冕石,长66厘米,宽41厘米,高28厘米,重336磅(合152公斤),上面刻着拉丁十字和神谕。据说这块石头原产于圣地,是《旧约》里提到的雅各梦见天梯的枕头,谁得到这块石头谁就将统治世界。在争夺之中,圣石先后到过埃及、西西里、西班牙和爱尔兰。公元850年,苏格兰人从爱尔兰人手里将圣石抢来,视之为君权神授的标志,安放在珀斯城外的斯空堡。1296年爱得华一世征服苏格兰之后,于9月19日,将圣石带到了伦敦,安置于西敏寺的加冕宝座下,并坐在上面举行了加冕仪式。从此,圣石便成了英王的王权象征。这块石头至今已见证了英国王室700多年的历史。不过现在高台上的“龙椅”之下已空空如也,并没有什么圣石。这是因为圣石已于1996年11月30日运回了苏格兰,现在被珍藏在爱丁堡的博物馆里。有人好奇,以后新国王加冕登基没有圣石怎么办,是打破坐在圣石上登基的传统,还是又要去苏格兰搬回来?看来这是西敏寺给世人留下的一大悬念。
王室墓地
西敏寺吸引游人的另一传统,是英国历来的君王与皇后均在此安葬。当年,亨利三世将爱德华的遗体埋葬在这里。他本人在去世后也被葬在这里。自此,大多数的英国君主去世后都葬在西敏寺—从诺曼王朝到斯图亚特王朝,从光荣革命到殖民扩张,众多往事都被浓缩进这些顽石之中。
在众多墓冢中,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墓冢十分华丽,在石棺上方有石雕的帐幕,帐幕下有伊丽莎白的卧像,手中拿着权杖,头上戴着王冠。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她统治时不但成功地克服了宗教分裂,推行新教,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使英格兰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值得玩味的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陵墓在分布上似乎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国王的墓穴大多是在正殿或专用礼拜堂的壁龛里,走廊两侧的壁龛一般是皇亲国戚的安息地,而其他社会名流则葬在耳堂或走廊的地板下。总之,被踩在脚下的肯定不会有国王。
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西敏寺最让人心动的地方是其闻名于世的“诗人角”。那是英国文学的殿堂,被英国人视为“荣誉的宝塔尖”,也是一部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任何时候这里都是游人成堆。尤其是文学爱好者,只要到了伦敦,都会到这个文学圣地来,向他们心中的大师膜拜、致敬。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曾两访西敏寺,“诗人之隅,四周,一尊尊的石像,顶上,一方方的浮雕,脚下,一块接一块的纪念碑平嵌于地板,令人落脚都为难。”这就是他笔下的诗人角。
这里的碑分两种,一种是镶于墙上的壁碑,另一种是嵌在地上的地碑。英国600年文学史上的巨匠名家,如莎士比亚、乔叟、雪莱、济慈、拜伦、狄更斯和哈代等的纪念像或墓碑,都可在这里找到。
有意思的是,在“诗人角”聚集的120位被英国人认可的已逝诗人和作家,其待遇并不一样。乔叟和莎士比亚无疑是地位最高的。乔叟拥有单独的石棺,虽然体积不大,但在“诗人角”中却是唯一享有石棺的人。莎士比亚虽然没有葬在此地,但英国人却在这里为他立了全身塑像。还有少数名人也有塑像,但都只是半身或是头像,他们大都分布在莎士比亚的周围。而进入这个角落的绝大多数人,既没有石棺也没有塑像,只享有一块墓碑。可见,英国的等级观念即使在这小小的“诗人角”也表现得泾渭分明。
“诗人角”并不限于诗人,也纪念一些有名的作曲家,比如《水上音乐》的作曲家亨德尔(又称:韩德尔)。另外,这里还葬有一些贵族、将军、政治家和科学家等。令人景仰的名字中有约翰逊、达尔文和牛顿等。
“所觅珠宝曾在骑士墓上”,《达·芬奇密码》中兰登和索菲以这句暗语式的诗句为线索寻找牛顿墓,令牛顿墓蒙上神秘面纱。而现实中的牛顿墓与丹·布朗描写的几乎是一模一样。它被隐藏在高大雄伟的镀金圣坛一侧,是一座用黑色大理石建造的庞大石棺。他的塑像斜靠在石棺上,肘部枕在他最伟大的作品《论神性》、《论运动》、《光学》和《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上,他的脚边站着两位张开翅膀、手拿书卷的天使。在他斜靠的身后耸立着一座金字塔,塔面上镶着一个圆球,圆球之上塑有一位天文女神,其势其态,似乎是正驾驭着这个圆球向前运动。
不过参观牛顿墓的游客,或许回忆更多的是他的科学贡献。曾经目睹了牛顿葬礼的伏尔泰深深感慨:“走进西敏寺,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