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办民校

2011-12-29 00:00:00陈燕丽
看世界 2011年8期


  每年的3月份,广州市民校联招总是进行得如火如荼、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小升初民校联招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广州13所国有民办初中首次统一进行考生综合素质测试。虽然学费高昂,录取率达10∶1,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仍趋之若鹜。三年后的中考,这批广州民校不仅“坐拥”众多高分考生,而且平均成绩还成了各区内的佼佼者。然而,民校联招却面临“合不合法”的各方质疑甚至强烈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变革中的“公私转制”
  国有民办的办学初衷,是民助、政府办,可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它给了无数想“优升”的家长以极大的希望:在很短的时期内,由公办民助形式迅速成长的国有民办学校,的确满足了部分人上好学的愿望,这也是杭州市“名校加民校”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果。一段时间,它缓释了目标人群的焦虑。
  有专家将这个现象比喻成“养牛产奶”,这个牛奶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养牛人就是投资教育的民营机构和无数捧着大把大把的钱自愿捐资助教以求上好学的家长。而今,瘦牛被养大养壮了,究竟该归国家,让家家有平价奶喝,还是归了助养的民营机构,向老百姓卖高价奶盈利?
  浙江率先对“国有民办”学校改制的宁波,截至2009年8月,原有22所公办改制试点学校中,已有2所停办,10所转为公办,7所转为民办,2所将于明年转为公办。2010年秋季起,杭州29所学校也将于按调整后的新体制运行,体制调整过程中教师身份保持不变。转为公办学校的在册学生一律按公办学校政策和标准收费;转为公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并在2010新学年招生前公布学区调整方案。转为民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方法不变,民办初中继续实行电脑派位录取。
  2008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公布,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目前,本市已经做到对户籍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免除杂费,对公办学校中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免除杂费和借读费。为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本市将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或借读费后还未覆盖的人群实施免费。”
  在2007年,北京市教育部门对小升初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如禁止学校通过自行组织的考试或测试录取学生,不得要求学生提供各种荣誉证书和等级证书,大型招生咨询活动一律停办等。
  公办?民办?私生子?
  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多次撰文抨击小升初考试,他认为:由于民校小升初录取会安排在公办学校的电脑派位之前进行。参与的考生一旦被录取并且确认入读,就要放弃电脑派位,优秀生源几乎全部被名校办的民校囊括。据此,“小升初”到底能不能“考”的关键就在于是不是真的是“民办”!通观17所联考的初中,没有一所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校,他们使用着公办名校的校名,使用着公办名校的初中老师,公办名校向他们派出自己的校长(这些校长依然是公办学校编制人员),他们也因此向公办名校缴纳不菲的管理费。他们在说到经营者的报酬时,就强调自己是民营企业,要实行年薪制,大把地捞钱,在说到与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就强调自己有国有成分,大声地向国家要补贴!
  王则楚愤慨地说,广州这种“混合民校”也是如此,要他们与公办学校一样不搞“考试选拔录取”,它们就强调自己是民办学校,有自主招生权,而一旦要求他们与公办学校彻底脱钩,不用公办名校的校名,不用公办名校的老师,却不肯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小升初”不得考试选拔录取的法定义务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征教授指出,对于私人和私立机构来说,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就可以做。对于政府和公立机构来说,法律没有授权的事情就不能做。这是基本的法律原则。因此,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有更大的办学自由,更容易办出特色。广州的“公立民办学校”利用法律的漏洞,举行初中入学考试,抢夺优秀学生。但按现有情况,它们并不是为了办出特色,不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是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继续搞应试教育。这些“公立民办学校”的考试不但抢走的公立和私立学校的优秀生源,而且干扰了公立和私立小学的正常课程学习。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认为:产权问题是“民校联招”的关键问题,所谓的“民校”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民校?我们注意到,参加“民校联考”的所谓民办学校,几乎全都是公办学校的“私生子”。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以及校中校,无一不是教育系统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体制的弊端孳生出来的怪胎。假民办学校既然借用名校品牌和优质生源就能赚大钱,也就不用花心思提高教育质量了。更糟糕的是,双向选择机制优势本来是真民办学校赖以生存的本钱,假民办学校既借用双向选择机制谋利,又依仗行政权力和公共资源敛财,真民办学校只能被边缘化,担当拾遗补阙的功能。
  他认为,事实上,当前的教育现状仍然是供不应求,“民校联招”只要是回归到“真民办”的范畴里,“联招”是可以为国民提供自由的双向选择的。但是,“假公校”与“真公校”之间性质的归位要痛快一些,促使这些公办学校退出生源竞争的格局,从而回到它设立的本质:保障所有学生能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普惠帮助弱势群体的教育。比如美国的特许学校在办学经费来源方面主要依赖于政府,作为公立学校,它们不允许收取任何学费,政府根据他们在校注册生的名额按人头拨付经费。在一些州,如阿拉斯加、科罗拉多、明尼苏达和新泽西,与传统的公立学校相比,他们从政府那儿获取的经费低于100%。在加利福尼亚等其他州,他们可以获取额外的资助或贷款。
  信董事长进一步指出,而对于“真民校”则可以完全走向市场化,公开参与市场竞争,争夺有条件的生源。因为《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民办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以及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民校可以参与市场竞争,抢夺生源,但是公校是绝对不可以的。民校只有竞争才有进步,不竞争是没有进步的。教育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毕竟用什么方式来学习、到什么地方学习本来就是老百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