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澳洲找到好工作

2011-12-29 00:00:00李素磊
看世界 2011年9期


  今年1月我带学生到澳洲游学,移居澳洲的家长纷纷表示,澳洲的经济环境不太好,孩子就算读完书,也很难在澳洲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我在澳洲才待了10来天,却为不少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为什么?
  一个家长说,她的孩子是学电力的,可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回老家中山。另一个家长很自豪地说,她的孩子读法律毕业了。读法律这门课程是有相当难度的,他能够完成学业证明他能力不低,大家都纷纷恭喜她!然后,她就拜托大家给她孩子找工作。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我问他:你的孩子平时有没有参加社区活动?比如社区法律援助?他说没有,她的孩子一直很乖。在学校就是一直读书,放学就回家,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更别说社区活动了。
  我问这个家长,你认识这里的志愿者协会会长吗?她说认识,但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去志愿者协会帮忙。因为学业太紧。我建议说,如果可以,你的孩子先去志愿者协会,帮助有需要的孤寡老人。家长对这个建议挺失望的。她的表情在告诉我,“难道我的孩子读这么多书,就是去当义工?”我笑着说:这就是奥巴马当上美国总统的道路。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到芝加哥主持了一个非营利计划,以协助当地教堂为穷困的居民组织职业训练。1991年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为芝加哥民权律师事务所Miner,Barnhill & Galland工作。这些社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使奥巴马的的“公心”却得到了社会认可,为他当选美国总统做了铺垫。
  和家长们聚餐后,我参加了澳洲的总理午宴。参加总理午宴的,基本上是当地政要和商界领袖。坐在我身旁的是当地电力集团的总经理,我们聊起来。他说澳洲整个电力系统里有很多华人,我和他谈了在澳洲读电力确回中山工作的留学生的情况,他说,这个同学有学历、有经验,缺的是强有力的推荐,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发这个同学的个人履历给他,他愿意为这个孩子写封推荐信。有了他的推荐信,这个留学生应该会顺利到电力部门工作。
  我在澳洲才待了10来天,却为不少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是这些学生成绩不好能力不足吗?不是。是他们用中国的思维去思考,用中国的规则去度量国外的评价体系。
  要知道,良好的社交,在国外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努力去尝试跟当地建立一种关系,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国外,你必须学会沟通、学会帮助别人,从最基本的做起。不少学生一听到要去跟别人打交道,经常认为建立关系需要花费很多钱,这是一种误区。
  前段时间,有个叫安田的小伙子来到《非诚勿扰》的相亲节目。他生于美国,长在香港,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硕士就读于牛津大学、现在正在攻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全部是世界顶级名校,如此超豪华的学历背景让全场不禁一阵惊呼。
  安田在现场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明天你中了1000万美元,你会怎么处理?来自台湾的3号女嘉宾的回答是:“我会让我妈妈不要干活了,我带她出去玩。”而11号女嘉宾王方妮的回答则是:“我会和现在一样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些答案在国人眼里,是最普遍的答案,然而安田却很失望,他希望的答案是能够成立基金会,帮助穷人,为人民服务,女嘉宾的回答与他的愿望相去甚远,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独自离开。
  安田在节目里朗诵了哈佛大学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入学是为了更好地增长知识,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是极为平常的价值观,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正如安田的价值观与国人的价值观为何相悖一样,国外看重的不是你的身家多少,而是你的社会公益心,要为社会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学着关怀别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只有真诚地付出,才会有真诚的回报。在国外的价值观里,这种责任心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你的人品和公益心,是他们评价你、认可你的关键。
  而我们为什么鼓励孩子到国外游学?因为益升的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对人生的影响很大,小孩子可塑性很强,他们可以用他们纯真的眼睛和心灵去见识国外的生存之道,不是过早地被“利益决定一切”的观念荼毒。比如益升组织的游学团活动,就有当地志愿者协会组织到当地老人院义务劳动,给坐在轮椅上的澳洲老人家们唱中国歌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每个小孩子:帮助身边的人,尽一个国际小公民的职责,当周围的人都认可你之后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近年来也有不少“海带”回到了中国,他们无一不是不懂得经营自己的社交圈子,不懂得融入当地社会,不懂得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负责任的国际公民。人生需要经营,假如你抛弃了社会,社会也会抛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