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富二代,但是很多国家没有“富二代”这样的说法并强加给其一定的群体意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便是美国的“富二代”。他所写的《做你自己》(Life Is What You Make It)的中文版刚刚在北京首发,为读者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了音乐之路的励志故事。
世界上最成功的“富二代”
彼得虽然是巴菲特之子,却没获得巨额财富;他也没有继承衣钵,去投资理财,而是选择了音乐人生。彼得曾历经波折,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从零开始打造音乐梦想,策划、编写、制作音乐剧《魂》,这让他获得了艾美奖,还以《与狼共舞》配乐赢得奥斯卡金像奖。
彼得认为天下父母的教育必须让孩子懂得:“我们必须自己打造人生”。在工作追求金钱还是意义的选择上,彼得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人的价值观才是最稳定的货币。”
显然,彼得知道“富二代”在中国的名气很火爆,在本次中国之行中,彼得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202教室的演讲开始前就自称自己是“Rich Second Generation”。
因为老爸实在太过有名,所以彼得·巴菲特总是不得不回答很多关于他父亲的问题。比如他为什么没有继承父亲的投资事业。彼得·巴菲特说:“我和父亲都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可以说,我继承了父亲的信仰——享受每天所做的,就是真正的成功。”
不过热爱音乐的彼得·巴菲特,并没有得到股神老爸的太多赞助。当初他想通过筹款举办一场音乐剧的演出,父亲认为最好的筹款渠道是找民间投资人、政府机构以及文化保护机构。但等对方得知彼得·巴菲特的老爸就是股神巴菲特的时候,他们通常抱着同样的态度:“你找自己老爸不就行了?”
尝试过各种挫败的彼得·巴菲特,虽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他认为父亲做得很对,“父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自己去获得成功,最后我筹到款项,完成了音乐剧的演出。”
李开复得知彼得这段往事之后在微博上感慨:“彼得·巴菲特谈到当年募钱,父亲表示精神支持,但希望孩子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所以虽然家财万贯,也只答应孩子在募到90%的钱之后,才给他10%的支持。作为父母,我们至少会支持孩子50%的募款。”
彼得总是强调,股神老爸给他的财富是宽容和自由,而不是成堆的金钱。但大多数中国青少年并不这么认为,“我的父母没有那么多钱”,“我的父母没有那么开明”,“我的父母不允许我……”,“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并不一样”等中国青少年认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总是让他们觉得彼得的人生不可复制。
彼得希望中国青少年用另一个角度去悦纳自己,放开手脚去“做”,而不是对未来忧心忡忡。彼得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去告诉他们,“想好了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吧。”
彼得谈父亲
彼得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在其自己的书中,总是离不开谈论自己的父亲——股神巴菲特。彼得说:“我的父亲没有给我一张支票,说你拿它去实现理想吧”。在《做你自己》一书的开篇,彼得·巴菲特这样写道:“你就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可是你看起来好普通!自我出生以来,曾听过很多人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褒奖——并非对我个人,而是对我的家庭”。他认为“普通”就是一个人可以“正常生活”,被周围的人所接纳。换句话说,“普通”就是一个人有绝佳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
巴菲特一直教育孩子,幸福快乐才是你要追求的,金钱是跟随着幸福和工作而来的,而不应该引领你的工作。
对父亲的不近人情,彼得却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可能会说你对你老爸很不满意吧?儿子最需要你的时候怎么不掏出钱来呢?但我恰恰认为这是我父亲对我的尊重与爱:那就是父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自己去获得成功,自己去筹到这些款项,让这个音乐剧演出成为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就是这样看待父亲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彼得认为,“我觉得我的故事跟中国的读者能产生共鸣。这是因为我的父亲当时没有给我写过一张支票,说这个钱是给你的,你去实现梦想。我和哥哥、姐姐三个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和事业。我跟大家都一样,我父亲并没有给我写过一张很大额的支票,这点来说跟大家是一样的,并没有大家想象得有那么的不同。”
对于选择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彼得·巴菲特说自己当年其实也很惨,“我离开大学校园之后,必须去社会上谋生。开始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时,我只有很少的一笔钱。那时,我必须想尽办法过一种完全独立的生活,不仅要还房贷,还有购买音乐设备时欠下的贷款要还。”
当时彼得·巴菲特拥有的,是父亲从小灌输给他的自信,他始终相信自己是有音乐才华并能获得成功的,唯一需要的只是运气。“我遭遇过的困难,不过是人生必经的历练。我从中领悟到,一个人的生活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他将抵达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个股神老爸当然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
对于“富二代”这个群体,彼得·巴菲特有自己的建议——“如果你不理解自己的幸运所在,也不想回报这个世界,这对你个人和全世界而言,都是一种悲哀。同样,如果你只关注外在的幸福,比如高档汽车、豪华住宅、巨额财富,你将无法理解真正的自我价值所在,也无法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在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当股神谈到给子女财产时,最常说的话就是,“有能力的父母应该给子女一笔财产,足够让他们能做事但不足以游手好闲,千万不要让子女习惯于靠伸手要钱”。
巴菲特的三个孩子都热心公益,包括彼得,后来巴菲特告诉彼得,“音乐是你的画布,而公司是我的画布”,让儿子真心地觉得骄傲。
彼得少年时想要买架模型飞机,得到老爸公司打工做清洁工赚零用钱;30岁时他想要换套大房子,向股神爸爸借钱,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我们父子不要谈钱”,他当时很怨,但后来才了解“父亲让他有机会体会靠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彼得成功的故事,离不开巴菲特的家训:“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根银汤匙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插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不过,即使彼得再强调他老爸巴菲特没有给过他多大的帮助,只是放手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强调成功来自于他一直在做自己,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他老爸如何刻意不辅助他,他还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他所能听到的、看到的、和得到的,都建立在“巴菲特的儿子”这个身份上。
彼得的成功之路并不能复制。我们并不能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成功的秘诀,很多具体的事件他们不会告诉我们,比尔盖茨只告诉我们他在湖滨中学多么努力学习电脑软件,而没有告诉我们他的母亲是IBM董事,是她帮助儿子促成了第一笔生意大单;巴菲特也只告诉我们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约交易所,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他当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而且还有高盛董事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