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的中国城

2011-12-29 00:00:00刘关张
看世界 2011年12期


  19世纪中叶,统治古巴的西班牙殖民政府禁止向古巴输入黑人奴隶,当地经济因缺少劳动力受到重挫。殖民者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天灾频起、战乱纷飞的中国,在西班牙人的鼓动下,很多中国百姓怀着出国发财的梦想,不顾清廷的禁令,出洋谋生。1847年,第一艘运送华工的船运载着206名华工从厦门出发,经131天航行,抵达了哈瓦那港口。
  随后,获得人身自由的契约华工进入古巴城镇开辟天地,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开办小商店,逐渐地,华人的商业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华人商店遍布古巴西部省区的城镇。他们中有的经营自产自销的蔬菜,也有不少人成为走街串巷的货郎。
  中国城成立了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到古巴寻找商机。14年前,古巴政府为了振兴这个一度充满活力的“中国城”,哈瓦那的中国城获得了政府颁布的经营私人餐馆的特别许可。由于古巴政府这些开放的特殊政策,华人们很快就站稳脚跟,人气越来越旺,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中国城。
  古巴的“中国城”并非是多广阔的城镇,实际上只是一条甚是热闹和密集的街道,这条街道基本上是作为旅游景点而开发的,一些人把这片生气勃勃的社区视为街头企业文化的一个缩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城基本还空荡荡的,后来随着中古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不断开发,现在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很多中国人到这里旅游,都会感觉像在自己国家一样。
  自1961年古巴宣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古巴的经济大体上都是国有的,但自90年代后,政府向个人颁发了数量有限的执照,允许他们从事摆书摊或开餐馆这样的小生意。而中国城还更进一步,这里是古巴仅有的一个私人餐馆彼此竞争的地方。源源不断的利润、装订精美的菜单,以及按需雇佣的厨师和服务员,跟真正的餐馆并没有什么区别。
  少有中国人的中国城
  虽然是“中国城”,但是这里跟其他地方的“中国城”或“唐人街”到处都是华人不同,这里的华人并不多。这里的中国味更多体现在这里的各种中国装扮,还有你会在餐馆里看到穿着华人服装的古巴男女侍者。
  19世纪中叶,数千中国人涌入古巴,受雇于当地甘蔗园。他们中大多数待了下来,与古巴人通婚,并移居哈瓦那。1949年后,更多中国人到来。哈瓦那的中国城成了一个面馆、洗衣店和色情表演错杂的大杂烩,在鼎盛时期,住有逾10万中国人。但在1968年后,大多数人离开古巴前往美国。约300名华人留了下来,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且越来越少了。当地历史悠久的中文报纸《光华报》如今发行量寥寥无几。
  但是,生活在这里的数千名古巴籍华人及古中两国间紧密的贸易关系,使中国文化在这里绵延不衰。中国城又变得繁忙了,主要是接待游客、政府官员和外国的外交官。
  古巴的“中国城”在缺乏中国人的环境中,依然有着早已根植在文化的中国特色,在高悬的纸龙和系有流苏的红灯笼底下,各式各样的中餐馆生意做得热火朝天:香辣肉丝面、炒饭、香酥鸭……中国菜品一应俱全,伴随这些美食一同下肚的还有古巴啤酒或饮料。
  一般古巴人不知道怎么点中国菜,8个客人能点上8份古老肉,实在不靠谱。古巴法律有规定:个人餐馆最多可以同时接待12名客人,一般只有5张小桌,客人坐不下时就排队等候。可是一般那些有名的中国餐馆却远远不只这些,因为常有重要客人来就餐,政府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