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与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一个自负的德国人
说到奥托·布劳恩,在中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但一说到李德,人们一定会想起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里那个说着生硬中国话的德国男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李德还是个列兵,一直在战斗的最前线。血与火使他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使他变得自负起来。革命的武装士兵浴血奋战,奥、意前线的战斗经验,使他在街垒战中,表现得异常出色。巴伐利亚保卫战失败后,他被捕入狱,在狱中被关了整整3个月。
一战结束后,他返回了慕尼黑,同年他获得了师范学院的毕业证书。但这个热血的男人没能成为教师,却加入德国共产党。
1921年初,他在德共中央军政情报处工作。在两年中,他读了大量军事论著,也熟读了《拿破仑》、《苏沃洛夫》、《凯撒》等人的传记,但对东方军事家的传记却不屑一读。因此,有关东方的历史,包括风土人情他近似到无知的程度。这也就为他后来指挥的失败留下了伏笔:他不懂中国历史、不懂中国农民、不懂中国形势,失败不足为奇。
1924年初的时候,他调到了中央委员会做情报工作,从事反对奸细和法西斯组织的特别工作。他结识了女青年奥尔加·贝纳里奥,并吸收她参加了党的工作。他们结成了夫妻。然而,因为特殊的身份和工作,他们的爱总是短暂的,1926年秋,夫妻俩双双被捕,投入了莫阿比特监狱。3个月后,奥尔加获释,
而李德却一直监禁到1928年春。狱中的生活,使他学会了俄文和英文。1928年4月,在战友以及妻子奥尔加的帮助下,李德又一次越狱潜逃成功。越狱后他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后来德国共产党秘密地把他送到了苏联。
那时候,“十月革命”已经胜利,李德在苏联系统地研究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经验和军事科学,同时也受到正规的训练。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际工人阶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注意力渐渐转向了中国,那时,各国的共产主义者,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事这么伟大的群众武装运动,共产国际组织也在支持中国革命共产运动。
苏区的“太上皇”
1932年,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李德分配到苏军总参谋部。此时牛兰(雅各布·马特耶维奇·鲁德尼克,共产国际联络部在上海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负责转送各种文件和经费等)夫妇被捕,苏联王牌间谍理查德·佐尔格要求第三国际派两人分别带上两万美元到上海疏通关系,李德即为其中一人。但他在任务完成后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了属于苏军的佐尔格身边。
上海是苏联地下活动中心,许多国际组织的情报人员都是德国或美国籍,到达中国的李德,就很快体现出了他这个日耳曼人的工作作风:严谨、勤奋。靠史沫特莱的一封信,他去了北平,通过引见,他又认识了埃德加·斯诺及其妻子。斯诺夫妇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他们夫妇当时并不怎么信任这位自负的德国人,而李德同时也不信任他们。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苏联中山大学毕业的博古和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负责人尤尔特。1933年春博古转移到中央苏区前,要求李德一同前往。身为苏军总参谋部而不是共产国际的李德,此时要求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出指示以完成身份转换。共产国际做出指示:奥托·布劳恩作为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受支配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33年9月25日他到达中央苏区。在苏区的军事会议上,起初他一再说明他的职务只是一个顾问,没有下达指示的权力,但博古一再强调他是共产国际派遣过来的军事顾问。
从此红军也开始了一连串失利。如果说这些仗都是李德在那里指挥,也不完全是事实。但此时李德已经拥有了决定性发言权。历次反“围剿”中机动灵活能征善战的红一军团,由于陷入李德的“短促突击”战术,除了在个别战斗中苦守阵地取得小胜外,其余都打了败仗,损失严重;历次反“围剿”猛打猛冲能啃硬骨头的红三军团,浒湾、德胜关、驻马寨战斗伤亡重大……最后,便是李德亲自出马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几乎将红军主力拼光、导致中央红军不得不突围长征的广昌战斗。
1934年春,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10日,红军军委总部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李德等人强令部队采取“甬道式”搬家,行动迟缓,部队沿途消极避战,使兵力很快损失了2/3。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李德也有列席,在受到批评后,他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被取消。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李德心中不服。这位前不久还被称为“太上皇”的德国人常常抱怨:“我本来是作为你们的军事顾问,提提意见而已,是你们中国同志自己搞坏了。”会后不久,李德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留在中央纵队,便要求跟随红一军团行动。因为他觉得林彪对他比较尊敬。
可当李德赶到红一军团总部,向林彪亲热地伸出手去的时候,他发现了林彪脸上的冷漠。 “林彪以一种不耐烦的态度接待了我,在他的司令部度过了几个星期,在这期间他对我也几乎毫不过问。”知趣的李德无意在红一军团待下去,不久又回到了中央纵队。
遵义会议后的李德
遵义会议后的一个个胜利,使李德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态度转变。从此,李德淡出中央,到达陕北后,在那里帮助训练过骑兵,后任延安军事学院教授。
到延安后,李德不再被邀请参加中央的任何会议,他以学习汉语来打发时间。失落、孤独、寂寞,使李德感到无聊和痛苦,再加上身处异域,生活艰苦,李德无意继续耽搁在中国。1937年底,王明等人回到了延安。李德大喜过望,多次找王明和张闻天请求共产国际把他召回苏联。王明竭力劝阻,说苏联正在搞肃反,他回去不会有什么好事,等待他的可能是流放甚至枪毙。在王的劝说下,李德暂时打消了回苏联的想法。但他还是想在适当的时候去苏联。
转眼到了1939年秋天,周恩来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胳膊骨折,造成重伤。限于延安的医疗条件,中央决定让周恩来去苏联疗伤。李德听说后,要求同机前往。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李德突然接到了中央通讯员送来的纸条,上面只有张闻天写的一句话:“速来机场,你飞往莫斯科。”延安机场,有不少人向李德告别,毛泽东也礼貌地祝李德一路平安。就这样,李德结束了他在中国的军事生涯,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中国。
李德离开延安经兰州回到苏联,他离开了原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红军的岗位,并严格遵守某些人告诫他的“对中国的经历和观察保持沉默”的规定。而且他的人身自由并没有受到什么限制,他成为一名政治、文学作品的翻译家,也由此开始了他的一段平静的生活。
但年过古稀后,他突然不再遵守他已恪守了20多年的“保持沉默”的规定,重新“顾问”起国际事务,开始大讲特讲关于中国的事情,多含诬蔑。但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多长,不久后,《新德意志报》发表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讣告,宣布“奥托·布劳恩同志于1974年8月15日逝世,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