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天皇

2011-12-29 00:00:00刘润生
看世界 2011年20期


  一提起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人们想到的,可能不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就是中国骊山的秦始皇陵。其实并非如此,金字塔和秦始皇陵虽然都是世界三大皇陵之一,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陵墓却在位于一个没有任何皇帝闻名于世的小国——日本,这个陵墓便是仁德天皇陵。
  仁德天皇陵位于大阪南面的卫星城——堺市大仙町,总面积达46.4万平方米,这是多大呢?秦始皇陵(不包括外围)面积近25万平方米,仅仅是仁德天皇陵的一半左右;而5.29万平方米的金字塔与仁德天皇陵相比,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了。
  带有“前方后圆”的日本特色
  秦始皇陵,这座中国最大的帝陵,规模之宏伟,响遍五洲四海。不过,日本史学家却认为,仁德天皇陵的宏大程度并不亚于秦始皇陵。
  仁德天皇陵坐北朝南,前方全长为486米,后圆部分直径约249米,高度35米左右;前面方形部分,边长大概305米,高度则为33米,由3层构成。陵墓周围铺满着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圆形土器,环绕着圆筒、牵牛花、家屋、女子、犬马、水鸟等形状的埴轮和葺石。在陵墓外围,还有3道壕沟,像护城河一样,里面灌满水流。
  仁德天皇陵的这种设计,显示了古代日本人就已经很重视“水土相宜”的建筑哲学了。壕沟的外围,还有12座陪塚,这些陪塚给了陵墓外观不可或缺的点缀,也给工人“因地制宜”的机会。他们修建陵墓所用的土壤就取自于壕沟,符合运筹学原理,工程运作方式十分科学。
  在建筑风格或风水学上,一谈到“天圆地方”,人们便知道这是中国特色。日本在建筑传统上也有一个独具日本特色的关于“方与圆”的讲究——“前方后圆”。仁德天皇陵这座帝陵中的巨无霸就是一座“前方后圆坟”。
  攀比规模的“古坟时代”
  为什么日本这样的小国,在历史上也会建造规模如此巨大的帝陵呢?或许可以说,那是竞争和虚荣的结果。
  仁德天皇陵建于公元5世纪初。公元3世纪后半叶到7世纪,这正是一个日本王公贵族和豪门大户攀比建造庞大坟墓的时代,为的是福荫子孙,流芳百世。这种争相攀比坟墓规模的风气很快盛行全日本,逐渐被当时日本平民百姓所效仿。因而,这几个世纪,也被称为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
  古坟规模竞争的结果便是产生了仁德天皇陵这样最大的帝陵。仁德天皇陵通常被日本人昵称为“大仙古坟”,其正式名称是仁德天皇百舌鸟原中陵。如此庄严神圣的帝陵跟一只鸟有什么关系呢?那就得从日本一个传说谈起了。
  据说当年仁德天皇在大仙町为自己的陵墓定址之后,在开工当天,突然有一只神鹿从工地外围的旷野中奔跑过来,闯入陵墓工地,当工人们正准备阻止它破坏工地设施的时候,这只鹿却在人群中突然侧身倒下。日本工人十分惊讶,莫非神鹿也是浮云?正当他们要对这只“神鹿”研究一番时,一只百舌鸟以闪电般的速度从鹿的耳朵飞了出来,连鹿耳也被挤破了。这个故事被传开之后,从此仁德天皇陵所在的这片土地就被称为“百舌鸟耳原”。犹如中国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一样,日本不少地方的命名,也都来自于某个神话或传说。
  从字面上看,或许人们会习惯性地以为仁德天皇陵的墓主是仁德天皇,但实际上,直到现在,日本人还不知道仁德天皇陵墓主的真实身份,只是在传统上将之比附为仁德天皇,于是,“仁德天皇陵”这一名称也一直在日本的史书上记录了上千年。
  仁德天皇别名为大鹪鹩尊,是应神大王的王子,至今生卒年无人知晓。仁德天皇大约在公元4 世纪后期至5 世纪前期在位,是日本第16代天皇。《宋书》里所记载的“倭国大王赞”便是仁德天皇。他是日本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登位之后,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的水田开发和治水灌溉工程,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开发了大阪河内大平原,为当时日本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于中国的来往上,他也积极派使节向当时的宋朝廷学习各方面的先进知识。
  “大和时代”辉煌的见证
  仁德天皇在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大和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罕见的称得上“大一统”和“盛世”的时代。日本文化的源头便来自于“大和时代”,所以日本人自此之后也都自豪地称自己为“大和民族”。
  陵墓里埋有巨大的放置尸体的石棺,位于陵墓前方部分。石棺长206米,宽80米,上面刻着花样繁多的花纹,雕刻十分精致。棺里的随葬品有“大和时代”日本皇族专用的铜镜、玉器,还有日本武士金刀,眼花缭乱的名贵首饰。其中,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最有研究价值的却要算用粘土烧制而成的战马、舞女和帆船等文物了。由于当时这些烧陶随葬品的制作运用了不少中国的建筑和制作技术,因而与中国的朝廷官员坟墓随葬品十分类似。虽无法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却也代表了当时日本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随葬品种类繁多。这个石棺在明治维新时期曾经塌陷过一次,里面精美的金制和铜制的盔甲、工艺细腻的刀剑的残片及玻璃碗等物品,全都暴露在人们眼前。人们遵守帝陵神圣不可侵犯的警戒,最后还是原封不动地将宝物回填了。
  据日本考古学家推算,要建造仁德天皇陵这样巨大的“前方后圆坟”,仅建筑材料的运输就需要超过56万辆载重5吨的卡车。以1天动员2000人计算,1年就需要劳工60万左右。以这样的效率,仁德天皇陵至少需要花15年8个月才能建成。考古学家还有另外一种推算就是,仁德天皇陵动用了180万劳工,干足整整4年才完成。不管究竟哪一种推算才符合史实,这些推断都表明了仁德天皇陵建造工程的浩大。
  一直保持全封闭
  在历史上,日本的皇家陵墓一向被视为不可亵渎的禁区,即使盗墓贼也会为此传统更加顾忌三分。这个禁忌跟日本历史上文字发展滞后有关。在中国隋唐之前,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没有文字可以记载那一段历史,只有借助对实物的保护才能留下历史的踪迹,因此日本对本国的古物十分看重,类似仁德天皇陵这样的地方绝对禁止外人入内。
  如果有人感叹仁德天皇陵的绿化是多么的完美,那就是因为在历史上,仁德天皇陵一直都是全封闭的,所有游客一律都只能在外面观赏。没有脚步和人烟的打扰,让整个陵墓几百年来绿树繁茂,从天空往下看,犹如一座被植物覆盖的巨大土丘。
  日本宫内厅把全国近900个皇室古墓列为保护区,即使是考古学家,也无法进入帝陵以解开天皇身世之谜。日本皇室宁愿让千古之谜永无揭秘之日,也不愿让人轻易侵犯帝陵的神圣和神秘性。
  多年来,日本考古学者一直都渴望能对皇室陵墓进行考古研究,但无论是多么高尚和冠冕堂皇的理由,考古学者每次申请都被日本宫内厅拒之门外。直到2007年,在各界的压力下,日本宫内厅的禁令才有所松动,并且还邀请考古学者进入陵墓考察。但是,考古学者“自由发挥”的机会还是被大大限制了,比如每个考古学术团只能派出1名代表进入陵墓,进入陵墓之后还不得挖墓等等。这也难免有一些考古学者抱怨说:“不允许挖墓,研究个鬼啊?”
  仁德天皇陵中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呢?不用说,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海量的宝藏了,除了天皇遗骸,里面还有大量极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还有称得上“千古之谜”的部分天皇古墓的“身份”问题。或许日本宫内厅并不想让考古发现的真相破坏了帝陵的神圣性,正因为如此,不少日本考古学者甚至质疑,在19世纪被划入皇陵的古墓,包括坟外周围10多座陪葬墓,实际上很多并不是真正的皇家陵墓。
  仁德天皇陵,从名字到帝陵里面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许多特别的故事。但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即使游览了个遍,或许也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