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

2011-12-29 00:00:00刘润生
看世界 2011年20期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近来“维基解密”一拨拨披露的美国“在台协会”(AIT)电文,似乎是这句话最好的批注。这些美国机密文件,让台湾朝野幕后的政治操作和个人盘算成了民众幕前的好戏。许多被“维基解密”点名的台湾政治人物随后纷纷出面“灭火”,或否认,或辩解,或避重就轻。但是岛内人的态度大多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但是,撇开调侃和看戏的心态,掀开这些政治幕布,台湾民众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政治世界,台湾政客们也不得不反思一些严肃的政治问题。从“维基解密”表面的文字来看,局内人尔虞我诈,局外人雾里看花,内容真假难辨,外界看到的不外乎蓝绿争斗、蓝蓝反戈一击、绿绿倒打一把。然而,以看短片的心态来看,“维基解密”伤害的是蓝绿营内部的团结,以欣赏连续剧的眼光来看,“维基解密”损毁的却是美国在台湾地区的政治信誉。
  “慎去对方办公地点”
  在台北信义路与建囤南路的交叉路口,有一片白色房屋,这便是美国在台协会办事处所在地。由于美台之间有“慎去对方办公地点”的默契,因而“蓝绿”人员在这里出入的并不多,AIT与台湾各股势力所进行的密谈基本都在AIT办事处以外,阳明山即是AIT人员和台湾官员互请相约的常驻场所。AIT办事处门面不大,但从“维基解密”台湾政坛的电文可以看出,从这个小据点发散开来的影响力和人际网络却大得吓人。“维基解密”电文中,与AIT有关的多达3456件!
  这几千封密电并非一次性公开,而是吊胃口般一拨拨扩大解密范围:
  第一拨:
  马英九绿卡再起疑云
  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国民党多次要求美方公开证明马英九的绿卡已经失效,却一直未得到美方回应;而选举之后,蔡英文再度向时任AIT处长杨苏棣询问马英九绿卡是否有效,杨苏棣仍然含糊其辞,仅表示“跟绿卡效力相关的案件都相当复杂。” 这一“相当复杂”又再度将马英九推到绿卡疑云面前。
  王金平为马英九算命
  王金平曾在2008年找算命先生,算卦马英九会因特别费官司而退出选举。而自己如果参选,希望颇大,因此王金平问新北市市长朱立伦愿不愿意担任其副手。对此,王金平9月6日表示,他从头到尾,都没算过命。
  马英九不喜欢宋楚瑜?
  2009年4月30日,在杨苏棣与朱立伦的会谈中,朱立伦称马英九希望连战、王金平、宋楚瑜、吴伯雄能淡出政坛。王金平对此回应称,马英九有没有讲过这话,应该去问马英九,但他与马英九关系良好,两个人并肩为党做贡献。
  不过,朱立伦否认了这一切,他说,对于谣言,“我没有办法响应。”马英九得知朱立伦公开否认后,也强调报道并非事实,他相信朱立伦与美方人员谈话应该有分寸。
  2008年2月1日,杨苏棣询问朱立伦关于马英九的政策是否会受到连宋的影响时,朱立伦说,实际上,“马英九非常不喜欢宋楚瑜”,“而且不会听连战的话”。
  9月7日,朱立伦面对媒体的质疑,用16个字回应:“无妄之灾,勇于面对,努力施政,才是正道。”结果这“16字方针”被网友“重新解密”拆组分析,前缀连结,发现原来朱立伦是“无用奴才”。
  第二拨:
  连战和马英九关系不好?
  2009年10月2日,AIT处长司徒文在发给美国国务院的密电中,爆料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马英九其实并非“死党”。因为,司徒文要连战评估马英九的政策时,连战只称马英九为“马先生”,而没有尊称他为台湾最高领导人。
  另外,连战在2007年7月24日对杨苏棣讲到候选人马英九时,连战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就是他(马英九)出场。”连战说,暂时还不想替马英九站台辅选,表现出对马英九的不屑态度(杨苏棣特别注明)。
  2009年的两篇电文还提到,杨苏棣询问连战关于马英九特赦陈水扁的可能性,杨苏棣用“你不喜欢的那个人”代指陈水扁,连战却回问:“你是指马英九吗?”
  马英九担心被陈水扁暗杀
  2004年发生“319枪击案”,使得2008年选举期间,马英九经常担心自己遭逢不测,并向美方表达自身安危的担忧。马英九在2007年底会晤AIT主席薄瑞光,提到自己可能被陈水扁暗杀的谣言时表示,“陈水扁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第三拨:
  苏谢指责蔡英文没能力当领导?
  苏贞昌在2009年9月与时任AIT处长司徒文会面时说,蔡英文完全不是一个有力的领导人。蔡英文没有及时与涉及贪污的陈水扁划清界限,是一个错误。此外,大约同一时间,谢长廷与司徒文会谈时也提到,自己认为蔡英文学者风格太重,不了解民进党的“草根性”。当时不少党内老臣对于她这样非典型的党主席,都抱着看她出糗的心态。
  事后谢长廷坦诚当时的确有这样的评论,但这正是他要辅助蔡英文的原因。谢长廷说:“经过这几年磨练,蔡英文真的进步了很多。”
  该密电一经公布,蔡英文立即在公开场合回应称事实胜于污蔑:“这几年(民进党)在我的领导之下,一次次经过选战的考验。”
  最近一拨:
  陈水扁曾要“除掉”苏贞昌
  2006年10月19日,“红衫军”浪潮仍未平息,王金平与杨苏棣会面时惊爆:陈水扁为了“除掉”苏贞昌,9月曾透过中间人传话,有意让王金平担任行政首长,行动“愈快愈好”!王金平当时并未回复,因为他知道马英九并不希望王金平担任行政首长以后,成为他下届选举的竞争者。为此,9月底连战还特地请徐立德劝说马英九别这么“自私”。
  马英九曾考虑特赦陈水扁
  杨苏棣在2008年3月大选之后,从马对外幕僚冯寄台那里获知,马英九与核心幕僚曾讨论过特赦陈水扁一事。马英九倾向在陈水扁正式因贪污罪被起诉之后予以特赦,因为台湾地区有关规定,唯有嫌犯被正式定罪才能赦免。
  李登辉看好的是马英九,而非蔡英文
  李登辉2008年5月14日与杨苏棣会谈时表示,他对马英九赢得选举“相当有信心”。 他认为马英九自制力强,又有决心,廉洁且诚实,比陈水扁和蔡英文都出色,还不同于其他老国民党人。
  李登辉并还透露,马英九就职典礼当天,他会派人送花致意,但不会出席,因为他和国民党某些领导人有过诸多恩怨,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想见到陈水扁。
  国民党很多党员对马英九不满?
  2008年10月2日,王金平向杨苏棣表示,国民党很多人士都对马英九“很不满”,指责马英九“只顾自己”。当时马英九民意支持度仅有24.9%,因而国民党内很多人质疑一个不懂治理台湾的人,怎么能领导一个党?他们担心,马英九若当选国民党主席,恐怕会危及2009年底的县市长选举。
  
  刚开始解密的信息,评论基本认为对“蓝营”更为不利,但随着“维基爆料”的增多,对“绿营”的冲击也不断加剧。澳门《新华澳报》便认为,“维基解密”对“绿营”的危机冲击更为猛烈,因为它披露的只是国民党内部高层之间的互相猜忌而已,而涉及民进党的内容,却是领导人之间在领导能力上的互相质疑。
  政坛的运转,总有台前和幕后两个不同的舞台。在正式场合,政治人物总会事先对自己的言谈进行精雕细琢,还有团队献言献策,因为在公众面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在私下小圈子这样的“政治密室”,就让政治人物有了无所顾忌的交谈氛围。
  一般参与者对在“政治密室”听到的内容都有不成文的保密默契,但“维基解密”3456件AIT密电一出,这个所谓的“政治密室”不攻自破,岛内一片错愕,立即掀起了声讨“蓝绿”政客“争相向老美交心”的风潮。
  香港中评社9月8日发文称,台湾岛内已经进入“维基时间”,台湾政客都处于“危机时间”。令人称奇的现象是,“蓝绿”阵营人士彼此老死不相往来,即使同营同党间也尽显私人嫌隙,但朝野各方却对AIT人员推心置腹,信任有加。那些总是开不了口让朋友、同僚、选民知道的话,对美国老大哥却是全抛一颗心。台湾官员抢着讨好美国,力求与AIT接触以增加选战资本,“蓝”告“绿”,“绿”告“蓝”,俨然把AIT当成了审判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张文生便认为台湾很多官员喜欢狐假虎威,他们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为自己增加政治资本。
  
  台湾政坛“被维基”之后,大批一线政客甚至被岛内媒体贴上了“媚美”的标签。台湾《联合晚报》同日也称,“不管美国多重要,台湾官员毕竟应守住对外关系的底线:美国不是台湾的宗主,没有义务对美围忠实报告、彻底交代。政客积极讨好美国,对具有美国官方身份的人如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绝对是伤害台湾利益的作法。‘维基解密’解出的这项信息,才是最值得台湾选民关注、政客检讨之处”。
  总是逃不出美国的眼睛
  然而,“维基解密”这一系列爆料,震动台湾岛的不仅是AIT的一串电文,让台湾政坛传说中的诸多小道消息全晒在网络上;更让人不知所措的是,美国在台湾的情报搜索几乎无孔不入,台湾官员对美国也几无防人之心。正如一句话所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凡说过必登上“维基”。
  美国在台湾政界的人脉经营向来以精细绵密见长,AIT代表不定期与朝野官员相约聚餐、打球、闲谈……圣诞节、感恩节等重大节日还会特意举办家庭派对,邀请高层前来,熟络得不可开交。“维基时间”之前,这些都被视为正常社交活动,民众也对此也不觉有何不妥之处,官员也以受到美方重视而自鸣得意。维基密电一解,才发现,台湾官员与AIT人员之间的指点江山,都火速转化为一份份的情报,进驻白宫密室。
  不过,美国在台培植关系的模式也不限于此。美国政府一直定期邀请台湾核心幕僚、政坛“潜力股”赴美展开“学习之旅”,以收拢人心,建立更深的关系。近日,“绿营”的蔡英文、“蓝营”的金溥聪身份重新确定分别率团访美,举行“闭门会议”,也印证本次“维基解密”的电文:那肯定又是美国对台关系苦心耕耘的偌大斩获。
  AIT也常走出台北,在选战前夕派代表到其他县市会晤蓝绿督战官员,掌握选情大势;另外,代表们偶尔也会上山下乡,体察民情,关注台湾选区动态。正是AIT如此“专业”,因而在台湾的选战期间,所谓的“AIT评估版本”总是被台湾选战双方视为“权威读物”。即使有官员与其意见相左,也因顾忌冒犯顶头上司而忍气吞声。谢长廷9月7日针对“维基密电”中“马英九绿卡”一案的爆料就无奈地说:“2008选前AIT评估马英九会赢,(当时)不敢得罪……”
  “美国即权威”在多年来在岛内一系列政治事件的背后,也总得到不为人知的印证。回望2004年“两颗子弹”风波,“蓝绿”两营都毫不避讳高待遇聘请美国人担任仲裁。2007年贪污腐案缠身的陈水扁之所以能笑谈间渡过“红衫军”劫波,依然坐拥权贵,美国所扮演的幕后操纵者角色也尤为关键,但这一点,在当时和后来的各种解读中,几乎未见于纸面。这恰恰显示了,美国介入台湾政治的形式不仅仅在于“多”,还在于“隐秘”。
  “解密”让台湾更透明?
  对于美国在台搜获情报的隐秘性所带来的问题,评论有的认为那是台湾官员“媚美”情结下的庸人自扰,有的则从政治互信的角度批评美方为富不仁。
  不过,也有人认为,“维基解密”AIT电文纵有不合情理之处,但在不问手段只问结果的政治领域上,“维基解密”对台湾也不无好处。前台湾政治人物、现居于北京的谢启大就持这样的观点:“美国在台湾干了很多事,也掌握了很多秘密,希望能够更多地解密,政治也要变得更公开透明。”的确,目前已经解密的内容只是这3456封密电中的冰山一角,如果解密范围继续蔓延,或许将会给台湾带来更多的震撼。
  不过,谢启大也不忘告诫那些“所谓的政治人物”,希望他们能“从中得到教训”。曾经担任台湾新党主席的谢启大还现身说法,“过去,也被美国在台协会找到问一些问题,但回答要斟酌再三,不能把他们当做自己人,否则将要承担必要的后果。”
  如果台湾政治人物要“从中得到教训”,那么本次“中招”最多的朱立伦可能就是最该反省的了。本来,朱立伦的施政风格便是出了名的谨慎,但是从已曝光的密电内容来看,精通英语且有留美背景的朱立伦已成为AIT重要的“数据库”。
  朱立伦对此在第一时间做了强烈的否认。不过,这些内容还是印证了近年来人们对于泛“蓝营”内部矛盾的猜疑和传言。因此,有些“绿营”人士也对此幸灾乐祸,认为这将减低“蓝营”对朱立伦的信任度,也破坏了这位2016年选战呼声甚高的“明日之星”的声誉。
  虽然朱立伦否定了密电内容的真实性,但是对于“维基解密”“神父”杨苏棣有没有从他这里挖料一事,朱立伦还是坦承,“2008年当桃园县县长期间,杨苏棣不时会拿剪报或听闻的台湾政情资料为话题,偶尔问问我的意见。”对很多台湾政治人物看来,和AIT官员套近乎,是获取美国支持的捷径。“蓝绿“橘红各方政治人物,以被美方人员邀约谈话为荣,至少连婉拒回答美国代表的不恰当问题都不敢。
  的确,美国对台湾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力,台湾对美国有着太多的需求。但这应该也不意味着,掌握政府机密的台湾各级官员,上至行政首长、下到县长市长,对AIT代表就必须无所隐瞒。
  不过,这些“维基解密”文件还是让岛内民众看到了一些真相,毕竟这些文件是美国官方的机密报告,自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台湾《联合报》9月9日发表社论称,“维基解密”是一面哈哈镜,让民众看到台湾政治幕后的景象,看到政治人物在台下的另一副脸孔,这些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除魅’,深思的选民将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美国是否藏阴谋
  当然,涉及台湾的“维基解密”也未必可尽信。要知道,所公布的文件都是以私下谈话的方式为主,并无专业记录员,说者和听者对同一个表述的理解也难免有所差异;另外,密电经过了两次翻译转换,撰写报告者的个人政治偏好和主观臆断,都会影响文件的准确性。
  难怪朱立伦多次强调,“维基解密”台湾的很多内容是杨苏棣或AIT人士的个人解读。虽说如此,但是,台湾政治人物之间喜欢“八卦”,从他们喜欢算命并经常以一些“天象”来证明自己拥有“天命”即可见一斑;而政治人物的“无原则”,则在他们“说一套做一套”上暴露无遗。即使最老道的政治高手,在前台说空话玩弄台湾百姓,在幕后见了美国人却成了误闯丛林的小白兔,一副毫无信仰的姿态。
  明年就是台湾地区的选举年,现在台湾政坛似乎弥漫着一股流言恐慌气息;或许流言者的确无心,但当时闲话一句,经维基一解,却铁证如山。
  对于为何美国在台湾2012选战前夕这一敏感时机抛出机密文件,台湾政治评论员胡忠信认为很可能是美国的一种阴谋。9月8日,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蔡煌琅称,“维基解密”证实马英九是“无能、自私、优柔寡断、回避问题、反复无常、惊慌失措的弱势领袖”。胡忠信对此表示,美国其实对马英九的政策倾向于两岸和解非常不满,担心台湾完全倒向大陆会造成美国利益的重大损失,所以美国会在这时抛出这些消息打击马英九在国民党内的威信。
  不管“维基解密”台湾政坛对“蓝绿营”的打击谁更大,台湾地区领导人是否会从中吸取教训,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维基解密”影响了美国在台湾的政治信誉。而美国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美国在台协会办事处处长薄瑞光在9月15日称,“维基解密”的内容“都是事实”,如今发生这样有损美国政治信誉的事,美国已考虑将这些对外政情搜集的窗口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