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交换生眼中的宝岛

2011-12-29 00:00:00马帅
看世界 2011年20期


  直到现在,中山大学的本科生叶薇还能轻松愉快地想起半年以前的情景。那天在亚太研究院,得知赴台交换生消息的一群同学都在叽叽喳喳地讨论:怎么样才能参与这项活动,到底谁才会成为幸运儿。
  叶薇几乎没有参与讨论,她只是想了想,要是能去台湾看一看就好了。带着这样的念头,她离开了研究院,回到了她的寝室。这里很安静,因为寝室的成员是由各个系的人员混合居住的,除了叶薇,她们所学的专业几乎都和“赴台交换生”没有关系。在这里,叶薇做出了决定:去试试吧,能在台湾学习生活半年,将是自己人生中难得的一次体验。
  叶薇说,幸运之神很眷顾她。6个学院争夺的5个名额里,专业是国际关系学的她居然夺得了一个。她将飞赴台北,就读位于木栅的“台湾政治大学”。这个学校第一任校长是蒋介石。接下来的日子里,则是准备材料、收拾行李,以及递交签证,当轰鸣的飞机将她带上云霄的时候,她才缓过神来,自己已经一脚踏进了走向台湾的路途中。
  说不清的隔膜
  夏天的一天,离叶薇离开台湾还有一段日子。她的朋友从大陆赴台湾旅行,顺道看望她。她去接机,朋友从机场的出走撞撞跌跌地出来,之后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四周和背后的桃园机场,对她失望地说:“这就是台北吗?”叶薇回答说:“是的,这就是台北!”
  2011年2月15日,叶薇第一次和台北相遇。航班抵达桃园机场,她在取行李时,遇见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伯。他问她:“你是从大陆来的吗?大陆来的行李在不远处,往前走。”那一刻,还在飞行的疲倦中的叶薇突然听到“大陆来的”这个措辞,一下子涌出了一丝温暖的感觉;过海关时,漂亮的小姐温柔地笑着对她说:“欢迎来台湾,祝你玩得开心喔!”叶薇由衷地回答她:“谢谢!你长得真漂亮!”
  初来乍到,叶薇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差别或者说强烈的对比。久而久之,她才开始对台湾,对台湾人有了一种淡淡的赞赏与不舍。台湾人大多都是热情而礼貌的,与海峡对面的人相比,他们更像古代的中国人。
  例如叶薇常常去一家当地人开的韩国料理店,老板娘是个韩国长大的华人,多年前嫁了个台湾老公,她热情好客,店里常常门庭若市。有一次,叶薇身体有些不舒服,老板娘精心做好的菜肴也没心思吃上几口。谁知老板娘居然就此感觉颇不愉快,认为是自己的手艺不够好,让顾客吃得没了胃口。甚至还决定重新给她再上一份。
  又有一次,叶薇和两个台湾朋友去平溪沿线游玩,在公车上遇到一个阿姨热心给他们指路,大家谈得很投机。后来在平溪的老街上,他们居然又不期而遇了,阿姨送了很多吃的和饮料给他们,并坚决不要钱。
  其实在此之前,叶薇已经从老街的其他街坊处得知,这位阿姨的家里本不算宽裕,最近老公又因病瘫痪,她只好一个人忙里忙外,生活艰辛。因此,叶薇坚决要付钱,但阿姨不收,说:“以后你们有机会再来平溪玩就是了!”叶薇告诉她自己的身份,也表示以后或许没机会再来玩了,并执意要她收下钱。尽管阿姨一再表示拒绝,但在走的时候,叶薇还是悄悄地把钱放在一个角落。
  当然也有人会因为“大陆人”这个身份而对她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苛刻,一次在公车上,特别挤,她被一位知悉她身份的老太太愤怒叫嚷着:“你挡住我的地方了!”并推搡着她;有的人在她交谈时,也不经意流露出对“大陆人”的意见,比如贴上“爱随地吐痰”的集体标签……
  带着“大陆人”这样的一个印记在台湾,叶薇经常夹杂有着各种复杂的感觉。“少用‘大陆人’这么一个集体性的代号来看某些事情,也许会交流得更好。”
  在2011年3月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个韩国人问叶薇作为“大陆生”在台湾是什么感觉?叶薇仔细想了想,用英语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像介乎于本地人与外国人之间。叶薇说:“这种感觉是比外国人亲,但是有着一些说不清的隔膜;但是与对外国人比,台湾人对大陆人的热情又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还多了一丝感情成分。”
  在台湾的快乐秘诀
  两岸论坛是叶薇在台湾参加的最有价值的活动。她甚至如此形容这次论坛:“在一个转折点,我找回了差点走丢了的我,并且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
  当初一位师兄告诉她,因为这一年是“辛亥百年”,又因为中山大学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她帮忙找中大的硕博士。叶薇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于是只好自己报名“救火”。
  报完名后她一直很恐惧,因为她是本科生,在这个与“城市规划”有关的论坛议题里,自己也是个外行,所以觉得压力极大。
  不过在她辛苦准备之后,到了小组讨论那天,却发现原来大家都不是本行,而且从大一到博士各个阶段的都有,叶薇顿时松了一口气。讨论期间,叶薇的论文指导老师事无巨细,都悉心帮助。
  这位老师非常认真非常实干,她的论文他提前看过,连标点符号都为之修改。在短短的时间内,他给叶薇讲解了论文写作的技巧,如何收集和挑选资料,如何巧妙地运用资料,对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甚至在论文发表后,这位老师还给叶薇提出了很多改进的建议,譬如如何证明“南方某城市的治安状况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整体恶化,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呈改善趋势”。他帮忙想了很久,并提出了大量可以用总体案件数和破案率的数据对比来证明的方法,随后叶薇花了一整晚上收集整理了30年的数据,对论文做了修改。
  尽管这个论坛有着两岸三地的年轻人参与,但除了论坛上认识的朋友,这半年里,叶薇没有刻意去交太多当地的朋友,因为她始终不愿意在“大陆人”与“台湾人”的框架下交朋友,因为这样的一个框架带有太多的色彩和潜在的东西。
  她觉得只有当大家都是没有其他属性的人的前提下,才会愿意交朋友。当叶薇和台东大学来政治大学的交换生慧敏骑着车大声唱着歌飞驰在台东的海岸公路上时,她们并没有“大陆人”、“台湾人”的区别,因为她们都是人,都喜欢美好的东西。
  一位老师曾告诉叶薇:“在我们台湾,快乐的秘诀是不谈政治。”但有的时候,却又常常不经意和政治打了个照面。
  有一次,叶薇去买甘蔗汁,和老板聊天,聊着聊着,老板说到了自己,说祖上是从大陆来的,最后自己反问道:“其实台湾除了原住民都可以算外省人啦,是吧?”
  结果两个台湾朋友指着叶薇对他说,她就是大陆来的。然后老板说:“啊,那个蒋中正和蒋经国都是从你们大陆来的,你认不认识啊?”最后大家都笑了,说:“这个大家都认识啊,只是都没见过。”
  那时候,叶薇突然觉得要了解台湾和台湾人,并不是你每天看电视、上网,跟一些关心社会和政治的人聊天得来的,而是要在生活中感受。市井,才是生活的场所。
  在台湾学民乐
  叶薇曾在黄昏里躺在台北自由广场牌坊下,看着小孩子追着在地上散步的鸽子跑;也曾在离开的最后一天,在大雨滂沱中前往台北故宫看画展,在雨落下来的时候,看着温情、绿色的101;她也常常徜徉在台北街头那些极富艺术气质的装饰前,并为之痴迷。
  叶薇选择参加古筝社实在是自己所愿。台湾的学生社团之发达,文学影视作品都有所描述,例如在《蓝色大门》里,男主角站在心仪的姑娘面前都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血,游泳队,吉它社,我长得还不错啊!”叶薇没有在台湾政治大学的社团里遇见她的张士豪。不过,她认识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师长。
  那天,她正在古筝社练琴,突然走过来一位老者打断了她的琴声:“你是大陆来的吧?”叶薇正在纳闷,为什么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细。老者笑呵呵地告诉了她,她弹琴的方式暴露了她的身份,因为她用的手势是“悬腕摇”,而在台湾,学生们多擅长用“扎桩摇”:尽管悬腕摇更能控制音色的变化,更具有表现力,但一旦遇上复杂的乐式,便显得力不从心,分身乏术;但是扎桩摇平时尽管表现力较弱,练的却是基本功,因此音色听起来更加稳定,弹奏起来更是从从容容。然而由于大陆的古筝班多急于速成,忽视了对扎桩摇的硬性要求,所以新手往往在起步时容易,入门以后却越来越不习惯。
  
  这位老先生正是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魏德栋先生,他也是客家筝派的名家。在听说了叶薇的情况以后,他决定免费教授这个来自大陆的学生,以“推广艺术”。然而这时的叶薇,已经决心重新学习一门新的乐器了,那就是她一直希望能学到的琵琶。
  在周末,她常常去魏德栋先生的住所,那是一个楼盘里的两套房子,其中的一套被改成了民乐队训练的场所。魏先生的夫人慈祥和蔼,他们的孩子不在身边,因此对前来的学生关怀备至。
  在现代社会,学民乐的孩子们所需要面对的诱惑太多,魏德栋先生不得不使出狠招:在新竹的老家办了个古筝社的“集训营”,这样避免了外界的干扰,也利于增进学员之间的感情。那是一所旧宅院,里面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也只能播放影碟,而翻遍整个屋子也找不到教学以外的碟片。
  新竹乡下的田园风光很漂亮,叶薇在那里呆了三天,每天其他的孩子在三楼练习古筝,她一个人在楼下练习琵琶,偶尔也会上去弹弹古筝。而窗外的风景,让她有了一种回到了湖北老家的感觉。当然,有的时候,在半夜里醒来,空旷而漆黑的屋子和宅中佛堂上点着的香火,也会让她觉得莫名的敬畏。
  魏先生下午会开车去台北处理一些事情,晚上才回来指导他们。有时候会突然带回来一堆吃的,把门一关,对叶薇说:“我们俩把这吃了,别让他们知道”;甚至开着车带着学生穿过他作曲的《月桃香满月桃山》中的那座月桃山,到遥远的市集上去吃最地道的客家菜。
  魏先生也是客家人,他告诉叶薇,客家人很好客,传统的客家人会用一个月的物资来为客人准备丰盛的宴席,下一个月节衣缩食甚至饿肚子。叶薇一边听着一边想:传统的中国人待客大多是如此,只是几个世纪走着走着,有的人丢了。
  回广州的时候,魏德栋先生还曾托叶薇带了一些有关古筝的书和碟片给星海音乐学院的南派古筝大师饶宁新,他也是一个客家人。叶薇说,她在台湾看过了很多的风景,也学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很多朋友,但最让她震撼的,是台北这城市的艺术氛围。她,在这里,重拾了古筝,并拿起了琵琶……回想起古筝社的那些日子,叶薇说:“艺术家的使命是慰藉人的心灵。在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艺术上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对主修专业的理解也更好了,顿时想起黄仕忠老师说过:‘一个人的学问高低在于他对人生的理解程度。’”
  从2月的早春到8月的夏末,半年的时间已经让叶薇的心和台北贴到了一起。她回到广州以后,在博客里写下这样的句子:“我路过这座城市,看着温情的绿色的101大楼,我理解了一座城市观光塔的意义,她就像一位守候的母亲告诉我,我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