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武器上的拐角射击装置

2011-12-29 00:00:00陈静雯
轻兵器 2011年11期


  两次世界大战中,在对峙的前线堑壕中,己方探头向外张望的举动可能会招致敌方的致命一击,此时若手中的武器安装有拐角射击装置,则会使危险性大为降低。德国在这一时期研制应用的拐角射击装置,从配装的非自动步枪到半自动步枪,再到连发射击的武器,走过了一段清晰的轨迹——
  
  配用于M98非自动步枪的拐角射击装置
  一战时期,德国人就研发了一种专门用于堑壕战的利器——拐角射击装置。它可使士兵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进行射击,在一战的堑壕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种拐角射击装置由枪托固定套、潜望镜、带有扳机的辅助肩托以及与原枪扳机相连的铰链组成。士兵隐蔽在堑壤中,通过潜望镜瞄准目标,扣动拐角射击装置的扳机实施射击。由于当时德军配备的M98步枪为非自动射击方式,因此必须采用复杂的杠杆和连接装置,士兵在隐蔽状态下才可使M98步枪击锤待击。
  
  配用于G41半自动步枪的DZG拐角射击装置
  1939年,当德国军队闪电进攻波兰后,随着一个又一个国家被攻陷,德国的军事领导人更加坚信他们的军队和作战计划是无可阻挡的——其部队的装备也反映了这一点,德国人几乎没有研发任何用于防御性作战的装备。不过,他们没有料到的是,闪电进攻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遇到了挫折,进攻速度逐渐趋于迟缓,到1942年甚至处于停顿状态。
  胶着的战事迫使德国人停下脚步,在静态的防线上与苏联红军进行数周乃至数月的对峙。在此期间,除受到苏联红军进攻的威胁外,防线上的德军还面临着另一大威胁:苏军狙击手。因为他们发现在对峙的前线堑壕中,德军探头向外张望的举动往往会招来苏军狙击手的致命一击。无奈之下,德国人又重新拾起了拐角射击装置的设想,并很快设计出可用于G41步枪的产品——德国人将其称作DZG拐角射击装置。由于G41步枪采用半自动射击方式,DZG拐角射击装置无需复杂的击锤待击机构,在结构上较一战时的同类装置更为简单,其他结构则无二致。不过因为G41步枪的弹匣容弹量只有10发,实战中士兵需经常将整套装备拉回堑壕更换弹匣,因而这种安装于G41步枪的DZG拐角射击装置使用并不广泛。后来德军缴获不少苏制托卡列夫SVT38及SVT40步枪,这两种步枪的性能较G41步枪更好,因此德国人又对DZG拐角射击装置的枪托固定套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容纳托卡列夫步枪枪托。
  从已有资料可知,使用DZG拐角射击装置进行射击的精度不是太高,只是对进攻中的敌方起到一定的骚扰作用。
  DZG拐角射击装置的枪托固定套由冲压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