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强拆”狂飙中的一次“迟疑”

2011-12-29 00:00:00何三畏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期


  不是政府失控,不是政府做得太少,而是政府强势,政府掌控着一切,包括法律机关甚至企业行为
  
  在全国一派狂飙突进的“强拆”进行曲中,绵阳市的“空中楼阁”事件却被市政府定性为“强拆违规”。截至元月10日的最新报道说,绵阳市政府已经“叫停拆除”,并“责成”相关部门依法对“擅自实施拆除行为”的公司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已对“当事人告发的拆除过程中出现的打人事件”依法调查。
  这是地方政府第一次迅速、公开、明确地“叫停违规拆除”的例子。尽管略显扭捏,例如,在具体的措辞中,当事人被描绘得很“不通情理”,还不无深意地强调“灾后重建”,似乎灾后重建就可以“擅自拆除”并且有“打人行为”似的。但这仍然很不简单。从“空中楼阁”在元月1日上网开始,绵阳市政府转弯只用了9天。
  这只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承认“违规”,就意味着责任,尽管实际上政府常常勿需负责。因为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有认错的习惯,或者说能力。他们“不会服输”,也“输不起”。在某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软硬兼施,在主要领导还没有指示事件的性质“超越人民内部矛盾”之前,做用人民币解决的准备。
  “两类矛盾”的惯性思维,是地方政府一劳永逸的武装。一旦主要领导把事件判为“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了“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解决的办法反而变得单纯了——对敌斗争的方法立即师出有名。这样的概括已经非常令人于心不忍,但这是无数公开的事实支持的结论:在这个和平发展的时期,城市房屋拆迁常常伴随着武力,包括使用城管、一般警力和防暴武装,也包括被地方政府官员直接动用或默认他人动用黑社会力量等非法手段。
  无奈老百姓捍卫房屋的决心往往跟生命一样顽强。以死相拼的悲剧一演再演。而经济在发展,地价在飙升,“强拆”正铆足了劲,势不可挡。在这万分紧张也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仍然不会主动退却,他们经常“混淆两类性质的矛盾”,以致党的最高领袖前不久公开强调,在当前的形势下,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所以,绵阳市政府在“空中楼阁”事件中的让步,是突破性的。它的原意,也许只是一个应急反应中的迟疑,接下来是不是还在同样的拆除轨道上飞奔,也不是难以预料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仍然等于承认了错误。而在此之前,还没有看到哪一个地方的政府在房屋争夺战中如此“低调”,如此“示弱”,如此“妥协”过。
  为什么说政府承认拆迁公司“违规”,即相当于自己认错?因为在政府的逻辑里,拆房是自己的事,法律也是自己的事。事实也正是这样,政府一“叫”,强拆就会“停”(而老百姓无论怎么“叫”都没用,惟一的作用,就是挨打)。相应的,也不难理解,如果政府“不叫”,强拆也不敢“开始”!再一个悲剧的现实是,“相关部门”和公安机关,需要政府“责成”才会“立案调查”。
  这简直是“违规拆除”的大好时机。同时也强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发生机制,不是政府失控,不是政府太弱,不是政府做得太少,而是政府强势,政府掌控着一切,包括法律机关甚至企业行为。
  当然,这也是对中国所有“违规拆除”的描述,而不特指绵阳。
  然而,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在法治的轨道上收拾过“违规拆迁”的烂摊子。依法办事对于依法办事的政府,是最为轻松自然的选择;但对于已经驶上不依法办事快车道的政府,却是要自己的命。现在,绵阳市政府以承认“违规”的方式退到了依法办事的起点。但承认本身也许不是太难,而逻辑上应该接受的追究,才是真正的考验。
  绵阳市政府成为必须面向全国人民表演的选手,并不是因为“空中楼阁”事件太大,也不是因为太小,而是恰好。比它更恶性的“违规拆除”,全国比比皆是,基本都挺过去了,但“空中楼阁”的“艺术效果”,恰好遇到暴量增长的微博传播。
  第二,正是事件“太小”,在政治层面没有升值空间,没有上层埋单,只能独自面对。第三,当事人没有沉默在工程车的轮子底下,事件不在公安机关封闭处理,措辞发挥的空间反而更小。
  这正是地方政府必须接受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