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管理和坏的管理
“黑车”是一个很令人伤感的词,为什么连车都有“黑”的?
何三畏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后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
这是适合献给两会的消息,配合了两会“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旋律。这个献礼的规格比较高,属于国家级的。另外,我在网上还扒出两条消息,地方性的规格,但也同样的有民生性,适合献给两会:“成渝大巴大降价”,降价的幅度比上述药品还高,接近30%。
这样的消息实在正面得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它惠及百姓,可是,我们可以弱弱地问一声:在这通胀加速的时候,这样降下来,行业里还有利润么?如果有,那么,它们原有的利润,能不叫暴利么?如果属于暴利,它又是何以稳定地维持着,而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
但这样的问题,是不会有人回答你的。给你“实惠”,你就接住吧,不接白不接,接一个算一个。所以,政府在发布“增加群众负担的坏消息”时,会有一个“理由”,而发布“好消息”,就“不需要理由”了。例如,从前铁路春运“涨价20%”,就“讲理”(听证)了,到“不涨20%”的时候,就“不讲理”了。
但我觉得,“好消息”跟“坏消息”一样,都需要说明理由。“说明理由”应该成为政府的习惯。只是当发布“坏消息”的时候才“讲理”,会造成公众的心理负担:当你开始“讲理”,他就担心,就紧张。这样,公众会不喜欢你“讲理”,害怕你“讲理”。这该有多悲催。
同样是行政定价,涨价听证,降价不听证,逻辑上还可以隐含这样的不公平。假如某个官员“不喜欢”某个行业,甚至不喜欢某一位在这个行业里占有一定份额的人,他就可以以“惠民”的名义,来一个降价令。当然,这只是理论的推演,现实中恐怕不会大面积发生。因为事实上,在中国,行业总比公众有话话权,行业总是不乏代言人,而官员也总是热衷于让某人在行业内“做大做强”。
世界上是不是真有无缘无故被“减轻”的负担?这是很可疑的。如果某些药品的“暴利”还可以顶住市场内外的压力多坚持一会儿,它会不会“提前”降价,这可能属于行业秘密,不为笔者所知。但一望而知的是,如果某一条公路客运线是旅客到达相关目的地的惟一选择,你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而不会“减轻”的。
前述这一条公路客运线降价,无非因为一条平行的铁路线,火车跑得越来越快,价格却比它低30%(也就是而今公路宣称降下来的那个水平),以至它客流不足,开始空着车跑了。而市场真的是一个灵验的东西。新闻报道说,降低第一天,客源就增加了50%。这就是群众得到“实惠”的过程。这就是群众在有关部门管理下的命运。
在中国,许多重要的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都有一个或多个权力部门为其利益代言。用行政手段维持其高价,是人所共知的基本管理方式。由此支撑着的巨大腐败空间,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药品行业的黑幕,令人发指,不知危害了多少百姓生命,更“害死”了级别不低的官员。交通运输呢,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先生的胞弟在武汉铁路局除了疯狂的经济腐败,还有买凶杀人的极端刑事犯罪。
“黑车”是一个很令人伤感的词。为什么连车都有“黑”的?但是,想想在一个有30%降价空间的车站附近,怎能没有“黑车”滋生!“黑车”也是合法生产的车辆,就因为没有向有关部门缴纳“门槛费”,这就连同车主一起“黑”了。而由高额的利润空间必定撑高的“门槛费”,也使被排斥在门外的车主有动力去冒险当“黑车”。所以,说“黑车”基本上是“管理出来的”,并不为过。公众要颠倒黑白,称“管理费”为“保护费”,也可以理解。
车既已变黑,警方便不得不努力去“打击”。车是无辜的,被打击的,其实是人。而这些人如果不去开“黑车”,或许可以做“好人”。上海“钓鱼执法”的悲情事件,无非就是这个逻辑。这就是有关管理部门给社会增加的额外成本。但还要说明的是,汽车客运行业相对其他垄断行业,并不算暴利,应该相信它不算太黑。只是这个道理,足以贯通经济黑道产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