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利比亚动武的战略考量
大国不仅要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且在与中小国家互动的时候,不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不管对方的国情和民意
特约撰稿丁果
眼下,利比亚的反政府游行已经发展成东西对峙的内战。
与此同时,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也部署完毕,公开的说法是进行人道援助,但实际是在等待打击利比亚的最佳时机。利比亚政治强人卡扎菲很清楚,他的任何一个军事行动如果不恰当,就会给美国提供动武的理由。
这就产生了一个相当奇怪的战争景象:在目前的冲突中,仍然占据军事优势的卡扎菲政权,一方面采取有限的军事反攻,为维护首都的黎波里的安全制造更大的缓冲区;另一方面卡扎菲也向国际社会喊话,声称自己是美国反恐的盟军,如今却被美国抛弃,又遭遇“基地”组织发动的攻击,因而是受害者。
与此同时,利比亚反政府组织也知道,在最短时间里,靠民众示威起义的方式推翻政府无望,而军事力量又没有卡扎菲强。因此,他们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要求外国军事干涉,或者使用美国提供的武器,不但将受美国制约,即使革命成功,在国内的统治也缺乏政治道德的基础。
如今,三方各有自己的考量,只能等待变化的契机。
其实,利比亚动荡的局势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挑战最大。
从本国的利益考虑,他很想尽快介入。因为美国的内政不佳,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利比亚局势恶化如果长期持续,中东局势不稳带动石油危机出现,势必打击美国的经济。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的总统连任之路,几乎要陷入绝境。但如果开战,而且是一场稳赢的战争,对他这位战争中的总统来说,绝对是利多。
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师出有名?
令奥巴马更为难的是,他是靠着批判前总统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政策上台的,如今要对利比亚动手,势必有重走小布什老路的嫌疑,让他如何向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解释?
从目前的局势发展来看,奥巴马如果想要动武,必须要有如下3个前提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卡扎菲在镇压反对势力时大开杀戒,引发国际社会共愤;北约国家一致同意美国为首的联军干预;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纵观利比亚局势以及中东地区的动荡,国际社会必须要深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当全球发展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危机、能源枯竭、人口膨胀等全人类挑战,并寻求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契机的时候,大国不仅要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且在与中小国家互动的时候,不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不管对方的国情和民意。美国在非洲和中东支持所谓的“亲美”强权腐败势力,最终还是让大火烧到自己的脚跟。
此外,在应付突发的区域性危机的时候,尤其是领土国家的内部危机时,必须要有全盘的整体考量,以及具有威信的国际组织的共识。举例而言,美国和西方国家要求卡扎菲下台,但却没有提供让他和家人安全脱身的保障机制,这无疑是逼他和他的支持势力负隅顽抗,造成更大的流血冲突。
对于中国来说,同意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案,以及动用海空力量撤出多达3万的侨民劳工,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但是,这还不够。
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不能仅仅是被动地跟着别的大国走。主动提出既符合公义原则,又能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案,即所谓美国以外的第三条道路,可能是中国的决策者未来思考的重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势力衰退、中国在中东和非洲参与日益增多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重视利润的获取,或者只是支持掌权的势力,而忽视当地民众的感受。
在北非中东这一波变化中,一个最大的启示是:任何强权都不能撼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历史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