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姚希梅:满意。我个人没什么需要,自己生活没有压力。
《人物周刊》:对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
姚希梅:我做的算不上什么成就,如果说对这些孩子有帮助的话,那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
我越做这行越觉得,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就会有人看见,就会有人跟你一起做。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成长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姚希梅:我父母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人,我能理解他们。我很向往他们所在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容易满足,会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
《人物周刊》: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不吐为快?
姚希梅:我觉得人越单纯越少烦恼。如果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焦虑困惑。
《人物周刊》:你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姚希梅: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来帮助这些智障人士。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的同龄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姚希梅:一味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这种追求太俗了。
《人物周刊》: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有“领袖气质”?在当下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如果一定要你选,你的同龄人中够得上青年领袖的还有谁?
姚希梅:特蕾莎修女。她不是靠外在的东西,而是靠内在灵魂的魅力,去感召别人走正确的路。在当下的人中,我最钦佩的是我的同行,创办重庆江津向阳儿重发展中心的方武先生和李宝珍女士。他们完全不求自己的益处,一切都是为了智障孩子的福祉。现在中国大陆那些专业的特教老师基本都是从他们那里接受培训出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杆。
《人物周刊》:责任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个?
姚希梅:责任。我本身其实是个自由散漫的人,但是做了这行之后,就不能只去追求自己个人的自由。我觉得给别人创造自由,比追求自己的自由要更享受。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姚希梅:《德兰修女传》。其中那句“一颗纯洁的心,能够自由地爱与给予,直至成伤”对我影响巨大。爱至成伤之后,不是不爱,而会更爱。
《人物周刊》:你幸福吗?有没有什么不安?你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姚希梅:我很幸福,没有不安。如果说有担忧的话,也不是对自己的担忧,而是对团体今后发展的担忧。
(相关报道请见本刊2011年2月第6期)
她相信,生命是白白得来的,就要白白给出去。她确定了自己的服务对象是不被理解、缺少关爱的农村智障孩子。3年前,她创办了一所特殊学校。她什么都缺,缺钱、缺老师、缺政府支持;她什么都有,有爱、有欢笑、有坚定信仰。她说,施比受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