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治生态进入新时代

2011-12-29 00:00:00庄礼伟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6期


  2011年5月的新加坡国会选举中,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从上次国会选举(2006年)时的66.6%,下降到此次的60.14%,差点跌破60%的心理关口,并且首次输掉了一个集选区——拥有5个国会议席的阿裕尼集选区。
  阿裕尼集选区的“变天”,反映出新加坡政治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向国会输送更多反对党议员,已成为阿裕尼集选区乃至新加坡全国的多数民意。因此,即便执政党派出深具民望的杨荣文(兼有思想家和外交家的良好口碑,为人正直,二十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为阿裕尼基层选民服务)和其他优质人选出战也无济于事。
  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普遍认为新加坡政治从此将更具竞争性,新加坡政治生态将由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新加坡政治生态的演进历程
  如果将新加坡与成熟稳健的民主国家做横向比较,新加坡的政治生态仍是偏向威权主义的,有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
  但若重返历史现场去观察,自1959年在英联邦中正式获得自治地位和1965年正式建国以来,新加坡外有强邻环伺,内有严重的阶级冲突和族群暴力风险,国力弱小,资源匮乏。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李光耀的威权统治或许算是最不坏的选择。当然,他的威权统治方式有一些是直接从英国殖民当局那里延续下来的(如规定可进行预防性拘捕的内部安全法令)。
  但若把新加坡的政治生态做一个历史的纵向比较,我们会发现,新加坡一直在走着一条向现代多元政治演进的道路,只不过走得很慢而已,以至于看不出这是一条持续地微微向上的曲线。当有人把“新加坡经验”简化为“对社会各方面进行严密控制,同时注意在物质利益方面施惠于民”,甚至把“新加坡经验”作为政治上可以加强控制的理由时,我们应当看到,新加坡的政治民主化水平一直在悄悄发展、提高当中,不少方面已走在我们前面,可以称之为“新的新加坡经验”。
  当然,新加坡的政治演进历程是从一个很低的“第三世界水平”的起点开始的。在李光耀当政时,这条路不仅走得很慢,也出现了一些很负面的现象,如打压媒体和民众的言论空间、打压反对派人士、对民众生活管得太细太死,整个国家成了一个被精密控制起来的“新加坡公司”。
  但即便如此,外界对新加坡仍有“半民主”、“有限民主”的评估意见。这是因为新加坡一直实行英国式议会内阁制,要当总理、部长,都需经过一人一票的国会选举当选议员之后方能出任,而反对党也一直有合法的政治地位。尽管当局通过种种计谋把选举弄得毫无悬念,以至有的新加坡人几十年来都没有参加过投票(在新加坡不投票会被罚款),但每次大选都有一到三成的选民投票给反对党以表达对执政党的不满。
  新加坡的政治演进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时期。1948年,英国被迫在新加坡设立立法会,其中包括了一定比例的民选席位,由此新加坡人民开始了一人一票的自由投票实践。当时的李光耀就是一个反专制争民主的选战高手。作为立法会中的反对党领袖,他高调批评当局解散人民团体、拘押反对派人士、胁迫报章电台为当局唱赞歌等等以求得社会表面的平静。1959年李光耀率人民行动党赢得议会选举,他本人成为自治政府首任总理。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李光耀当局一方面实行铁腕统治,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把薄弱飘摇的国势基本上稳定下来。
  上世纪80至90年代,新加坡当局逐渐开始调整、松动其政治体制。
  1984年,新加坡国会设立若干非选区议员席位,让落选的反对党候选人中得票率居前的若干人进入国会,他们可在国会中针对任何课题发言,但在许多关键议题上无投票权。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