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1-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9期


  持戒行善玩出精彩
  本期封面曹德旺下面那一行大字:“真正的首善”,释放的讯息就非常丰富。首富已不再时髦,首善才是当下和未来时代的调性。和曹德旺这些年在慈善事业上的作为相比,那些媒体上的善人,思想境界和价值观,或者高下立判,或者相形见绌。
  今年4月胡润慈善榜出炉,曹德旺以44亿的捐赠额位于榜首,我的母校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前夕,也收到曹德旺赠送的一份两亿善款的厚礼。
  钱虽然是用来玩的,但持戒行商,是有规有矩的志业。除了心灵和信仰的皈依之外,致力于慈善事业,以回馈社会,曹德旺这些年的作为,让世人刮目相看。自近代史那一页辉煌成为历史之后,能让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闽籍人士不多,真正首善的曹德旺当之无愧!
  持戒行商与持戒行善,成就了曹德旺的境界,这钱真的玩出了大千世界的万分精彩!
  杨锦麟(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曹德旺 真正的首善》
  我佩服你捐了多少,但是我更佩服你对捐款在使用和使用后的各个流程中的健康监控和审计的工作!你让人们懂得了自己的权利,也让国家职能机关对使用情况的披露是他们的义务得到了认识!
  ——勤奋的韩大炮(新浪网友)
  
  中国太需要这样耐得住寂寞、专注某一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了,我们在深思中国不诞生LV和Hermes的时候,多数因为我们经受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
  ——刘晋吾-Norten(新浪网友)
  
  《孩子,你快乐吗?》
  都是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人,不愉快已经深深在我们的印象中了。在学校里,几乎什么都与成绩挂钩,从追求知识到追求考试技巧。就算到了大学,很“积极”的东西大都与成绩挂钩。难道真的“就让孩子们继续走我们的路吧”?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未来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公民意识,能从大环境中培养出来么?
  ——哈哈哈哈哈哈杰哥仔(新浪网友)
  
  这不是孩子的责任,更不是家长的责任,是社会的现状。即使家长孩子再挣扎痛苦,苦闷愤慨,社会评价方式不变,考核标准不变,依然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这种扭曲的奋斗。
  ——乔幽系(新浪网友)
  
  《“阴滋病”疑云》
  这些人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人的意念是强大的,当人恐惧自己患上艾滋,甚至是在心理上认定自己已经患艾滋后,机体会配合神经系统做出一系列类似反应,越是怀疑,越是阅读相关信息,机体反应出来的症状就会越相似,到最后真真假假难以辨别,只会是自己吓自己,自己害自己。
  ——网易湖北省荆州市网友
  
  
  
  进京赶稿
  本刊记者 施雨华
  据说,5月是北京一年中最舒服的月份。我想这是对的,除非你是个记者,除非你有几篇稿要写。
  作为文化记者,被新闻编辑临时抓差去了北京,这是编辑的好运,还是记者的不幸呢?更不幸的是很快我听说这篇稿子将在大约两个月后发表。然后,编辑又打来了电话:沈阳小商贩刺死城管案嫌疑人夏俊峰的妻子张晶在北京,你看一下材料,跟她约采访吧。之前我对夏俊峰案的了解很肤浅,但一天之后我就惴惴不安地坐在了张晶面前。不知为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她下面这段话:
  “我的理想其实特简单。我就想我能先回报我爸爸妈妈,然后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公公婆婆处好关系,再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我以前有很多理想,设想明天后天干什么。老公出事后,现在都不去想了。人的命变起来太快了,所以明天的事我都不想了。”
  采访结束后几个同事相约聚餐,在地铁站看到好几个小贩。一个同事感叹说,“幸好北京的城管还算客气。”他错了。另一位编辑安排我和卫毅去采访“故宫乱象”时,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他们稍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般流窜。
  某种程度上,记者是精神分裂的族类。他要随时提醒自己把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分开。否则,你就不能在目睹一场悲剧后没心没肺地过自己安稳的生活。就像采访张晶后,她在期待丈夫生命的延续,我们在北海喝着闲酒聊着无关痛痒的天,也让人有些不安。
  另一种分裂也让人不安。到了北海,刚从车上下来,就有两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上来问,“要不要去酒吧?”很显然此酒吧非彼酒吧,回绝。走到里面,这样的男孩更多了。这次是几个女同事被盯上了。但看到我们几个男的和她们边走边说,他们并不开口,只是跟在旁边。好一会我才明白过来,他们以为我们也在“谈生意”呢,最后才醒悟这是一伙人!这时我的神经开始搭错线了。我想起白天坐公交车意外发现售票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在他的眼里,有一种难言的不自在。这两种生活大概都不曾在这些年轻人的梦中出现。一旦梦想幻灭,或许是出于对“公交”的拒绝,有些人才选择了“北海”。
  我说不清谁对谁错。
  
  拘尸那迦
  本刊记者刘子超
  在佛陀涅槃地拘尸那迦,我碰到一位印度僧人。他叫Basuki,在附近的Sarvan Buddha Vihar出家已经7年。他属于低种姓hazam,意为剃头匠。他说在印度教中,只有婆罗门出身的人才能从事和宗教有关的事,所以他才选择众生平等的佛教。他的寺中共有9名僧人,除了他还有意为洗衣服的dhobi种姓。他说,在印度皈依佛教的人基本都是这样的低种姓族群。
  Basuki有3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我问他出家时家人是否同意。他说是的,因为家里没钱,他没法上学也没有别的出路。他现在在一所佛学院里学习,正在攻读的是《大涅槃经》。他能读懂巴利文,希望毕业后能去西藏或者斯里兰卡弘法。
  我问他是否想家。他说,想家如何能精进呢?他说自己出家后就再没回过家,虽然寺庙离家只有两公里。他认为佛陀最重要的教导是,只有通过个人努力修行才能获得精进,才能获得解脱。他每天祈祷、打坐、读书就是为了精进。他没去过德里,但佛教的8大圣地都去过了。我问他是否想过成家。他说没有,成家生小孩就会有太多责任,这样就没法获得进步了。他一边说话一边摆弄着一台样子很像黑莓的手机,然后突然拔出天线,里面传出嘈杂的短波声音。他说他喜欢听介绍世界各地风情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