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社会有什么用?

2011-12-29 00:00:00连清川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23期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学校的观念,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教书育人。
  然而,过于简便和宽泛的语言选择能够扼杀掉一切的细节和意义。从世界范围的现代大学的实践及其成就来看,“教书育人”这样简便的定义显然不足以囊括大学的真正精神。
  《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可以说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的一本百科全书,几乎涉及了美国大学的所有领域,包括大学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地方大学与全国性大学的竞争、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之间的冲突、学校管理者与教授之间的紧张等等。
  从1865年内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大学制度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公立大学在西部和中部大量出现。之后在美国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些私立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大学制度在美国的根本变化,在于大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已经发生颠覆。维赛说,1865年之前,美国所有的大学,包括哈佛、耶鲁,都奉行所谓“智力训练”这样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大学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之外的,以训练具有专门的智力和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
  1865年至1910年,关于美国大学因何而设、所为何来的争论,掀翻了旧有大学的所有体制。在几个知名大学,包括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和新设立的约翰•霍普金斯等大学校长的努力之下,现代大学的基本雏形得以确立,其中包括了选修制度、宗教排除出普遍教学、大学与社会实用性需求结合、研究作为大学的一项主要功能以及自由文化作为大学运作的主要思维等原则。
  这个变化到底是什么?维赛在其结语《作为美国机构的大学》中写道:“美国大学……它应该教会学生建设性地思考……它应该再三谨慎地保证,其博学人士的研究致力于实际促进人民的共同福利……”
  何谓“作为美国机构”?或者说,何谓“作为机构”?现代社会乃是由无数有机元素所组成的,包括了政府、民间组织、公司等等,这些都被称为机构。机构乃是社会与个人的中间组织。
  中间组织对于社会是具有相当功效的。例如,政府乃是对于社会事物行使管理与协调的;商业乃是对于社会进行交易与服务的,等等。
  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对于社会也一样负有了其应负责的“功效”。在美国,这种功效,是1910年之后才真正形成的。它包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固定和普及,提供给社会新的知识、文化、科学、理论以及伦理,向社会输送具有主流价值观的新鲜血液,并且容纳那些在社会上不被广为接受的思想异端。
  大学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对于社会发展的回应,其教育与研究水平能否符合社会的当下与实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有自身的inner call(内在呼喊)——必须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美国现代大学的涵义就在于制度的建立使其在这二者之间进行了调和与平衡,从而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美国机构。
  今天的中国大学依旧沉溺在旧有的教育模式之中,它的本质涵义,乃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性”进行有利于学生利益的培训,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它既没有义务对社会的需求做出回应,也没有意志形成自我的方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不需要大学来确认和形成,大学也不需要向社会提供新科学、新知识和新伦理。大学的整个体制乃是由社会确定而并非由自我形成。
  所以,中国的大学既不是机构,也没有进入现代。它甚或并不是1910年之前的智力训练型的大学。说穿了,它们仍然停留在依附于社会存在的前现代社会之中。
  《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的确内容丰富,且对于中国教育制度有着深刻启示。可惜,这本书的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腔”的典型案例。我几乎可以肯定译者乃是一字一句严谨地抠着原文来进行的,以至于整本书诘屈聱牙,难以卒读。我几乎是忍着极度的厌恶和难以想象的耐性才读完。
  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之道丛书”中的一本,“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的一册。我猜想,这一切都在证明,中国的大学是多么地与社会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