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的成员,
他揭露高校抢生源乱象与“北清神话”的潜规则,由此引发网络热议
冯玮很认同圈内人的一句话:“招生就是一场战争”!
作为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的成员,他这么说了,也身体力行地做了。和其他学校招生老师稍稍不同的是,这个语速极快、表情夸张的历史系教授,还将招生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公开了出来。
于是,他红了——坐车到学校,出租车司机问他:你就是那位抨击高考抢生源的复旦教授吗?还有来自各地的采访邀约电话;当然,微博粉丝暴涨是可想见的,其他网站的邀请也纷至沓来。
“现在,我准备配一副墨镜,出门戴上,免得到哪都有人认出来。” 7月4日,在复旦的课堂上,他这样的开场白,引得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抢生源”那点事
7月1日,是冯玮结束复旦大学在湖北招生工作的日子。
清晨,一位同事急匆匆地从外面赶来,一脸凝重地告诉他:夷陵中学的高娜(化名)“反水”了!
听到这个消息,冯玮心里一沉:“早想过,但没想到真的发生了。”他立即电话高娜的父亲——“湖北全省的高分考生电话早就拿到了,高娜的电话打的人太多,打不通,只能打她父亲的。”
接通电话,这位父亲开始向冯玮道歉,接着就说无奈——“各路人马”都来劝:区政府领导、教委领导、学校领导、单位领导,还有与父母两人“能说上话”的亲戚、朋友、同学……
原因只有一个:高娜在宜昌夷陵中学的学习成绩优异,在2011年高考中,她考出了明显能进入北大、清华的成绩。而“各路人马”前来,目的也只有一个:劝高娜放弃复旦,选择清华!
“6月28日,他们父女从宜昌坐车到武汉,来到我们复旦招生组,我们给他们报销了来回路费,给发了预录取通知书。回去的路上,他们给我们发消息,说让暂时保密,感觉不对劲。”冯玮说,“两天后,风云突变。”
这样的情况,冯玮已遇到不少。
从2008年第一次参加复旦大学在湖北的招生工作,到今年,他已经是第四个年头参与招生了。对愈演愈烈的优质生源大战,他感慨颇多。
首先就是抢生源的手段——“高娜父亲向我诉苦,说以前家里房子漏水,找领导没人管。女儿考了个好成绩,各级领导一夜之间全冒出来了,像是高娜变成了他们的女儿,都在关心她的前途,劝她上清华……”
为了争取到这位高分考生,某超级名校甚至还辗转通过与考生家长相熟的湖南招生组的教授,来做考生母亲的“工作”。这让冯玮惊讶异常。
再就是抢生源的名校规格越来越高。7月1日那天,复旦大学在其招生网上发表一则措辞严厉的《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称有人冒充复旦大学招生人员恶意“挖墙脚”——致电考生称他们与复旦所签的加分协议被取消。矛头直指上海交大。
第二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
58Qcpxzh3/o2J4PB/qJu0w==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不止这两所学校。
北大湖北招生组一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该校今年公布的招生咨询电话受恶意骚扰,“有人猛打热线,影响考生打进电话。”该人士称,上月26日,同样的号码每隔10分钟打来一次,“第一次打来时,我们回拨过去,发现是北京某著名理工类名校……”
“选”校利益链
如果仅仅是名校之间的争夺战,冯玮说,他认了。可是,以北大清华为首的超级名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北清神话”,成为了各地考核“政绩”的指标,各部门领导对上“北清”线的学生纷纷“围追堵截”。
他举了一个例子。
2010年,湖北远安的考生庞某,文科考了604分,为全县的文科状元。最初,他选中了复旦的“经济”专业,并由叔叔陪同前来武汉咨询。到了复旦大学招生组的驻地后,叔侄二人心神不宁。
“上去再三追问,才知道,在他们来的路上,接到副县长的5个电话,都是劝报北大清华的!”
最终,冯玮等人多次劝说无果,在领导的热切“关怀”下,庞某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后来,他还给我们写信,流露自己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记者检索相关资料,证实了冯玮的说法。2010年,湖北远安确有一名考生,叫庞昌平,是该县唯一进入超级名校就读的考生,也是“恢复高考后远安县考取清华大学的第一人”。
为奖励这个“历史性突破”,远安县教育局将5万元奖金送到贫穷的庞昌平家中,并转达了县委书记的问候与鼓励。而这个山村的大多数人,对于清华大学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些并不妨碍庞昌平成为该县教育质量“历史性跨越”的注脚——“一个农村孩子,圆了清华梦,这让所有远安人为之兴奋和自豪”;庞和班主任、校长、副校长的合影,悬挂在该校的网站上。
他的班主任刘某,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荣获远安县“2010年度全县小康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其成绩介绍里,庞昌平考取清华大学,以及若干学生超过600分等事迹,赫然在列。
尤为戏剧性的是,在记者采访冯玮的时候,一位家长给其发短信,说自己的孩子又被某名校骚扰了。学校领导劝他们报那所名校,如果听话,县里面和教育局还会分别各奖励3000元钱……
冯玮说,对一些中学而言,每年有若干学生上北大清华就是活广告,对其招生包括择校费的收取,都更方便……校长、教师根据“卖”给“北清”多少学生按“人头”领赏,甚至“一夜暴富”。
6月24日,冯玮连发16条微博,揭露高校抢生源乱象与“北清神话”的潜规则,引发很多人共鸣——网民“王宣民”说:“我在基础教育行政岗位工作多年,只要有考上“悲情”(北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一步登天、鸡犬升天现象年年见!!”
然而,另外一些人与冯玮紧盯着北大清华不同,另有自己的角度。青年时评家羽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评论文章中写道:“一些县城常退而求其次,不必说北大清华,能考中复旦、南大等名牌大学,都要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冯玮抨击‘北清神话’,殊不知他所供职的复旦大学同在‘神话’之列;政府为政绩而‘绑架’考生,复旦的牌子何尝不是绑匪之所欲也?”
较真的教授
冯玮正式的头衔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并不是高教方面的专家。6月24日,之所以连续发16条微博抨击高校招生“黑幕”,他说,是因为有了微博这个自媒体的平台。
今年55岁的冯是复旦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今年三四月份,在学生们的劝说下,他试水微博,“学生都说我这样的开微博肯定火”——每次上课,他的课都能收获学生诸多的掌声。
冯玮的特点就是较真,在他的微博上,不时可以看到他和一些名人的论战。
对“素不相识”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他批评道(《李希光:朝鲜是中国一级核心利益》载《环球时报》):“对历史和现实无知到令我惊讶”;作为“新闻学专家”李希光教授的“建议”,“令我深感震惊”——“人大应该立法禁止网络匿名发表自己的言论”……对此等建议,诸网友有何感想?
不止批评学者。对官员,冯玮也会点名。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入选2011年院士候选人,冯玮写道:1995年她成为“中国第一位经民主推举产生的大学校长”。(之前没有,之后呢?)1999年8月她罹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九死一生。2003年6月任教育部副部长。试问:以她的健康状况和职位,能“长期不脱离科研”?
“录取高分考生是脸面问题”
人物周刊:冯老师,听了你的讲述,作为高校招生老师,为何要那么辛苦与其他兄弟高校抢生源?
冯玮:中国的知识分子最讲究什么?面子。争取到了高分考生,教授们也觉得有面子,非常有成就感。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嘛!
人物周刊:你经常说被北大清华挖墙角,你会不会也“挖”别人的?
冯玮:我们也挖啊。客观来说这个,我并不否认。只要不是采取恶劣的手段,恶性竞争。哪怕是签了协议,我们也会告诉考生,这个是可以单向违约的。
人物周刊:有没有从北大清华“挖”来高分考生的成功案例?
冯玮:好像还真没有。我们“挖”北清的考生,“挖”不动。
人物周刊:你觉得不公平的地方是什么?
冯玮:7月1日晚上,招生结束后,(湖北)省招办召集我们开会。教育考试院的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我说,没有其他别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求提供公平竞争的环节。他说,湖北应该还是公平的。我说,恕我直言,离开公平还相差很远。北大的老师曾跟我说,他们去招生的老师总共有30个人。我就反驳,校长、党委书记、县长、副县长什么的,你觉得他们不是你们的人?所以,我们跟他们绝对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人物周刊:对招生老师来说,招的高分考生多,对个人有没有经济利益刺激?
冯玮:没有经济利益。这个我可以肯定的。其他学校也跟我们一样。
人物周刊:高考的分数差个10分、20分,生源的素质真的不一样、差别很大吗?
冯玮: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如果你在中分段,甚至中分段偏上,更不用说低分段了,十几二十分,这个差别是不大的。但是,在高分段,这个差别就有意义了。我们取的是最高分段的考生,这里面1分都是有差别的。我不能说差别有多大,但这个结果绝对不是偶然。
还有一个原因,说白了,录取高分考生,也就是高校的脸面问题。
人物周刊:如果您觉得分数能决定学生能力的话,像北大、清华等名校在北京、上海的录取分数很低,这能说明上海的孩子比像湖北这样高分录取地方的孩子差吗?
冯玮:外省市如果前50名能进复旦的话,上海的前500名怎么也都能进复旦了。但是上海的学生肯定不比外省市的孩子差。为什么中国要进行计划招生,而不是全国一条线?因为各地的教育水平差异是非常大的。
人物周刊:就是说上海第500名的考生和湖北第5名的考生,能力水平差不多?
冯玮:未见得比他差。举个例子,野生的鱼还是养殖的鱼更具有生命力?上海的学生是“野生”的,湖北的学生是“养殖”的。他们是准军事化训练,每天早上6点钟出操-晨读-上课-晚自习,每天都是这种生活,几乎就像养殖场。但是上海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提倡素质教育,学习环境很轻松的。这样的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潜力。
人物周刊:那您多招点上海这种“野生”的生源,何必去争夺“养殖”资源呢?
冯玮:以前复旦大学叫作阿拉复旦大学(阿拉,沪语),坦率来说,是上海的生源比较多。但是,现在教育部规定,部属高等院校本地生源不可以超过30%。上海本地是希望复旦多招本地生源,但是都被人家骂成阿拉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