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3/5RM5nNTZizv9ExFxLQBPzU.webp)
这座海拔140米的悬崖顶端巍然屹立着一座红色灯塔,它向所有来人宣告——你已走到了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这里是罗卡角。
对罗卡角的向往由来已久。因为大学所学专业的缘故,对葡萄牙一直充满了向往与好奇,好奇这个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出海远航的国度,好奇那群眼神中时不时流露出saudade这种复杂情感的人民。Saudade是葡萄牙人的民族性格,它无法用一个恰当的汉语词汇来对应,我们常把它翻译成“怀念”,而这“怀念”包含了太多……我们要想体会葡萄牙人的saudade情怀,恐怕来罗卡角走一趟会有最直观的感受。
罗卡角是每本旅游书籍谈起葡萄牙时都不可不提而又没什么好说的地方:位于里斯本大区辛德拉市的罗卡角就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别无其他。的确,这里从不是旅游热点,这里的标识甚至没有英文。
当大巴停在这片荒地的时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转过身来,红色灯塔就在前方不远处。
已是10月底的天气,葡萄牙开始变得阴冷多雨,地上满是湿漉漉的杂草和泥泞。离灯塔再远一些可以看到一个高耸的白色十
字架,穿过泥泞来到十字架下,这果然是辛德拉市政厅于1979年立在这里的界碑,上面刻着罗卡角的经度(东经9°30′)、纬度(北纬38°47′)和海拔(平均海平面以上140米)。碑的最上面是那句我早已熟记于心的葡萄牙大文豪与航海家卡蒙斯的诗句——“Aqui....Onde a terra se acaba e o mar começa.(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界碑紧邻悬崖,探身望下去,大西洋汹涌的海水正奋力拍击着崖壁,顿时令人感到一阵眩晕和恐惧。海风很大,到了多雨的天气更是刮得凶猛,人在崖边连站立都有困难。再望向远处,除了蓝得发黑的大洋,别无他物。荒地,一望无际的大西洋,猛烈的海浪,凶险的悬崖,强劲的海风……身处其中,我突然感受到了葡萄牙人的saudade。那是对未卜前途的恐惧,对险恶海洋的敬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不知能否再次相见的亲人的思念。
远处游客稀少的地方只有简陋的木栏杆围着,因为大多数游人也只是在界碑附近草草地看一眼、留个影,就满足了。去往悬崖更远处的人很少,也不必做更周全的维护。听说曾有人来到这里,慨叹于风景的震撼诗兴大发,纵身跃下。几个葡萄牙人在悬崖处凭栏远望,沉默地看着大海,他们在想什么呢?眼前的这片大海是他们祖辈开启了葡萄牙最辉煌的大航海时代的福地,同时也是吞没了无数勇敢的同胞和亲人的险恶之地。
葡萄牙人多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民间流传的故事也与天主教有关。传说罗卡角附近曾有一个约5岁的小男孩,某天突然消失不见。他的妈妈正在伤心地猜测儿子是否不小心掉进了大海时,几个牧羊人在面朝大海的一座山丘的悬崖上发现了他——小男孩是被几个狠心的巫婆带走的。村里人感到奇怪,是谁把他带到那里,这么多天又是谁给他吃的让他活下来?小男孩说,每天都有一位漂亮的女士带着美味的汤来看他。得知这个消息,人们都猜到了女士是谁,便马上去教堂拜谢圣母玛利亚。小男孩看到圣母玛利亚的画像,立即认出画中人,拉住身边的母亲说:“妈妈,这就是每天送汤给我的那位女士!”小男孩叫若泽•高梅斯,在罗卡角附近的卡斯卡伊斯,人们都叫他的乳名——chapinheiro,在那儿,你能看到很多这个传说存在的证据。
许多人都对于“最”有种格外的偏爱,只要带个“最”似乎就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可是在葡萄牙,这么一个也顶着 “最”字的地方,却淡然地安于现状,不宣传、不造作,静默地迎来不多的游客。正如葡萄牙人,在躁动的街头,闲适地品一杯咖啡,和朋友聊聊天,片刻的沉默,眼神放空,便又陷入到了“saudade”中,在我们眼里,他们实在懒散,可是这“懒散”又怎不是另一种人生智慧呢?这种融于葡萄牙人血液里的特性,大概也是saudade的另一番妙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