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2011-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41期


  上访老夫妇
  本刊记者徐琳玲
  我顺时针绕着民政局高耸的围墙走了一圈,接着逆时针走了一圈,逮了5个看样子像是附近居民的路人问路,花了五十多分钟,才找到传说中的“箭杆胡同”。
  奇怪的事,在这条难觅入口的丁字小胡同一侧——民政局大院高墙下竟设着一扇小门,房门紧闭,旁边贴着一块牌子,凑近一看——“信访接待处”。墙角下,蹲着一对乡下人模样的老夫妇,衣着很旧,但很干净。
  他们偷偷打量我了很久,看我拿出纸笔后,走上来和我攀谈起来。他们是来上访的。6年前,他们的独生子在路上被一辆警车撞了,警车随后逃逸,孩子被路过村民送到医院,抢救无效身亡。肇事者是当地派出所所长,老夫妇说,他当时是喝酒驾车的。然而,事故处理的结论却说是他家孩子乱闯马路,派出所所长免全责。
  老夫妇开始漫漫6年的上访路,从镇里告到县里,从市里再到省里,最后,他们到京城告御状了。县里派人到他们家看着他们。但只要瞅着机会,他们就偷跑出来,来这门口递状子。
  正说着,一个戴眼镜、基层干部摸样的中年胖子朝我们逼近。他开始盘问老夫妇,又问:“有没有看见一个从唐山来的老太。”他又盯上了我。当我说我是研究历史的,这里是陈独秀当年办《新青年》的所在,胖子忽然兴奋起来:“那么说,这里就是他和他那个小姨子住的地方?”
  趁胖子“研究”房子空隙,我偷偷塞了张纸条给老大爷——“大爷大娘,这是坏人,千万别告诉他你们从哪里来,住在哪里。”
  胖子又继续寻找“目标”去了。我也完成了任务,和老夫妇分手前,我再三叮嘱他们小心陌生人,最好弄个假身份证住旅馆,还有,现在买火车票也要查身份证的……看到他们感激的神情,我立刻意识自己是多么愚蠢:关于这些,他们远比我知道得多,让他们感激的,不过是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听到一些关切他们命运的话。
  “大爷大娘,祝你们好运!”转身离开之前,我又看了看那扇门,和那块门牌号——“箭杆胡同20号”。
  
  气候专家会议
  本刊记者李珊珊
  
  关注北京空气质量新闻,却偶然发现某地要开一个空气质量的国际会议,关于空气质量检测、分析、控制的大小专家都会到场,听着很诱人,决定去看看。
  会场上,看见一群刚刚入门的年轻专家,兴奋地坐在台下;一堆研究了大半辈子空气质量的老专家,中气十足地介绍自己的研究——这一行,总算有人重视了。
  专家们的会议比想象中要开放。刚从大气法讨论会上回来的某专家决定把讨论会的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他态度看上去还算诚恳。然而,刚说完要健全空气质量与当地政府考核的联系,就有人站出来:空气质量还是不要与当地政府绩效考核扯在一起为好。理由是:为了保证我们的数据质量……
  我喜欢那位站出来的发问者,不过,那一刻,我反倒觉得在台上的那位,也挺不容易。他应该也做了不少实在工作。
  对某些数据,有人委婉地指出,“那是做统计的技巧。”身旁长卷头发的小姑娘专家向我解释:挑一天里最好的时段,一年里最好的日子——哦,我懂的。
  来自西北的专家抱怨:对空气质量的关注都集中到了东部沿海,西北和地处盆地的四川,城市空气质量比大家想象的差得多。私下还有人对我说:之所以大部分数据来自珠三角,是因为有香港的推动。广州并不是污染严重,而是监测到位。
  还有专家告诉我,中国其实没有关于中国人对空气污染耐受度的准确数据,“我们的标准大部分参照国外”,他乐观地相信:如果中国人有自己的相关数据,也许是乐观的。老实说,我相当赞同这一点,比起娇气的欧美人,我们显然会强壮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