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趋于停滞?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11月在提交给国会的年度报告中警告说,未来5至10年之内人民币可能对美元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
但从最新数据来看,这样的预测可能言之过早。与主流观点相反,来自中国的证据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趋于停滞——从许多方面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起步。
中国人民银行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披露,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有所回落,这是自2009年6月中国启动相关试点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下降。
“这相当令人吃惊,因为之前势头一直很好。”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édit Agricole)香港策略师达利乌斯•科瓦尔奇克(Dariusz Kowalczyk)表示,“人民币多久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取决于它在贸易中的被接受程度。”
贸易也是国际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的主要来源,所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的放缓可能影响海外人民币资产(如在香港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点心债券”)的价格。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第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人民币5830亿元(合920亿美元),较上季度下降2%,两年来一路上扬的走势就此被打破。根据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数据,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中国经常项目交易中所占的比例从第二季度的8.5%下降到7.8%。
总体数字背后的隐情更值得北京方面担忧。银行界人士称,从2009年以来,人民币贸易结算累计达2.05万亿元人民币(合3200亿美元),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外的企业。
“事实上,当前几乎没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在贸易中采用人民币。”全球最大银行之一的一位高管表示。他说,外国公司都习惯使用美元,而有关使用人民币的复杂规定也让他们退避三舍。
“看来人民币贸易结算并不像官方数据所显示的那么成功。”研究公司Gavekal的分析师Joyce Poon表示。她说,有“未知比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是被“获得海外美元融资机会所吸引的,而非真正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何黎)
银行业风险上升但仍可控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11月25日表示,中国银行系统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正不断上升,但提高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有助于控制相关风险。许多分析师警告称,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下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前景正在恶化,同时又面临来自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以及民间信贷膨胀等风险。沈联涛同时指出,在努力控制信贷增长及促进金融稳定之际,政府一直能够通过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增加坏账拨备来控制风险。
明年上半年利率或下调
11月25日,新华社网站援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国家信息预测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的话报道称,中国明年上半年存在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的可能性,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预测增长8.7%。中国2010年GDP增速为10.3%。范剑平在一个论坛上表示,预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1%以上,这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报道援引范剑平的话称,2012年中国出口将可以维持16%左右的增长。范剑平还表示,为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宏观政策可能转向全面宽松
衡量中国制造业活动的一项关键指标出现自2009年3月以来的单月最大下跌,这增加了外界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能出现硬着陆的担忧,也加大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中国政府将被迫早于预期转向刺激政策,且刺激政策的规模可能比原先预计的更为庞大。中国制造业增速放缓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但11月23日的数据则是制造业活动从减速转向收缩的首个确凿证据。这只是11月汇丰PMI的预览值,预览数据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月度调查总样本量的85%-90%为依据。但11月汇丰PMI预览值低于50可能给中国政府敲响警钟,加大了政策立场转向保增长的可能。目前,宽松政策的针对性非常明确,其中包括为小企业减免税费以及央行为鼓励借贷而放宽银行流动性约束的各种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