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2011-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42期


  当爱已成往事
  本刊记者徐梅
  每个人都会遭遇打击,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可能出现破口,KIM站在生命破口的姿态令我钦佩。
  她和李阳的婚姻已经走到尽头,她选择了通过法律程序结束婚姻,并通过自己的微博“直播”离婚案的实际进展。
  12年的感情即将画上句号,未来的生活还没有着落,这样的艰难时刻,除了律师和少数几个朋友,几乎没人可以分担她心里的压力。但这并不妨碍她像往常那样带着孩子们四处玩耍,在早市摊子上买南瓜,摊一地的报纸,让孩子自己动手抠南瓜子、做万圣节南瓜灯,她也鼓励我放手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动手,因为“more mess,more fun”(越乱越开心)。
  去她家还上次采访时借用的一些资料图片,她送给我她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礼物。孩子们已经知道爸爸妈妈将要分开生活的事情,但家里的书架上仍然摆放着李阳和孩子的合影。有一天,3岁的老三把一张印有爸爸头像的书,用黑笔全给涂黑了,KIM心中甚为不安。“我不想要她这样,大人之间的事情不能影响孩子,我们即使离婚了,李阳始终是她们的爸爸,她们应该爱自己的父亲。”
  她鼓励老大李丽用自己的手机跟爸爸保持联络,老大有一天对她说,“妈妈,我为你感到骄傲!当我们淘气时,你惩罚我们,但是你仍然爱我们,现在爸爸淘气,他应该受到惩罚,但我们还是爱他!”她说自己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因为孩子懂得她的心了。
  她接受一些公益组织的邀请,在几所大学发表演讲,告诉台下的女孩子,如果遇到家庭暴力,要站出来勇敢说“不”。
  “人们总是指责那些受害者,为什么不早点离开那个男人?”她理解那些还在沉默中的姊妹们,“不要去指责她们,我也跟她们一样,总以为他会改,生活会变好……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放弃自己的家不是容易的事情……”
  她将发起为遭受家暴的姊妹提供“one night peace”活动,“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幸的姊妹们需要我们的实际帮助,我们可以提供给她们一个晚上的安全庇护,让她有地方可去。”
  巴克莱博士在其神学小品集《花香满径》中写到,有些人陷在自己的苦难中不可自拔,也有一些人,从神那里得到力量,能够将自己的苦难化为对他人的悲悯、理解,乃至祝福。KIM是我亲眼见到的这样的人。祝福她和她的孩子们!
  
  民主的代价
  本刊记者林珊珊
  11月19日,在通往下一个选题的飞机上,我看到香港立法会通过港珠澳大桥485亿工程拨款的新闻。65亿!其中就有因其司法覆核案增加的65亿元啊。作为一名曾沉浸在该案的记者,心里还真有涟漪掠过,仿佛它是我某个远房亲戚似的。
  对于这65亿,有人看到公民权利的价值,有人心疼自己的损失,有人把它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有人则为香港现状感到悲哀——相比起被赋予了更大权力的政府,立法会的权力显得有限。而在香港,独立司法常常成为政党限制政府的途径。
  可是,当年富有正义感的老太并不坚定——她遭遇着巨大的压力。政府抛出的“78项工程受影响”,损失65亿元,揪住民众的心——尽管事后被发现78项中二十余项已烂尾,65亿的运算细则无从得知。一天下午,街坊们七嘴八舌地谴责完她之后,一大叔摆出手枪的手势问我:“在你们那,她要抓去枪毙的吧?”
  最后,老太抛弃了她最初的同盟者公民党。而该党也因其不够磊落的态度,被其他党派狠追猛打。这就是大桥覆核案中的香港。它让人遗憾,也让人欣慰——不管各方如何相互攻击,相互质疑,却都不约而同地对司法制度深信不移。
  采访结束第二天,“缝肛门”事件开庭,我去深圳罗湖法院旁听。于是,相当迅速地,我再次回到了熟悉的魔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