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

2011-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44期


  梁树新 行动之魅
  自从 2009 年 9 月 20 日,梁树新发出第一条微博起,他就开始了草根式的探索 。 在这里,他广交朋友、用心经营、见证奇迹。在微博上,他为一名铊中毒护士求稀罕解药,果真找到救命机会;他呼唤博友不穿裤子搭地铁,现场吸引了全城媒体的目光;他为高考生李盟盟因为录取通知书被锁而不能被录取鸣不平,竟掀起了舆论风暴让她顺利入学。当用一支山村学生的铅笔,以物易物,最终换来一座校舍的价值时,他发现自己能做更多。
  如今,经过两年多曲折探索,他终于为自己找到了方向——一种借助网络兴起的草根公益:微公益。微博主题也变得突出明晰起来。
  相关报道见本期第110页
  
  
  老榕 辩白之魅
  他虽然帮助马云举办了“西湖论剑”,并请来金庸,叫来同是“金迷”的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扛着“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的头衔,却一直不算风头浪尖的商人;
  因为一篇被网络和媒介争相转载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他的网名“老榕”广为人知。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网民”,一直是为中国足球伤神的球迷。
  2011年,他主要扮演的角色是“榕通社”新闻发言人——王峻涛通过微博直播,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到,埃及、利比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本•拉登之死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他的“葬礼”为什么是符合伊斯兰教义的……
  的黎波里的子弹飞不到中国,信息也同样被选择性屏蔽。王峻涛意识到国内的很多新闻内容与他个人日常途径接受的信息相悖。他坚持把国内统称的利比亚“叛军”、“反政府武装”称为“义军”,把卡扎菲的武装称为“伪军”,“一群雇佣的杂牌军还敢叫政府军?这不笑话吗!”但他发现“把白说成白的过程很困难”,人们更容易接受权威的。
  为了让画面与信息不再单一,“老榕”组织人手,海量翻译、传播各类境外媒体对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颠覆性变革的报道。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1年5月30日第17期《老榕 我要把白的说成白的》)
  
  
  陈有西 正义之魅
  李庄案让陈有西名震法律界。在京衡律师集团上海分所的玻璃房内,陈有西一边微博直播,一边电话遥控,从此“刑辩律师”这一群体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更多人开始关注刑事司法的现状。
  2011年,辽宁小贩夏俊峰命悬一线,被称为“民本律师”的陈有西在死刑复核阶段接手。在这位律师眼中,生命无贵贱,下至小贩,上至高官,他都会在法律的范围内还生命以应有的权利。
  事实上,陈有西是一位体制的出走者。杭州大学毕业后,作为后备干部入宁海县委机关,此后一路拾级而上,至浙江省公安厅从事预审和调查研究工作。而深深影响他的是80年代辅佐浙江省政法委书记袁芳烈的日子。但是陈有西期望“出来走走”。
  出走后的陈有西成为浙江声望卓著的律师。中文系的功底使其在办案过程中不放弃书写开启民智的文章。今年他在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法律应当是所有人的挡箭牌》一文中大胆指出:“以法治国,重在以法治官,以法治权。”她的MSN签名永远都是“国土流亡”,那是他为国家法治奔波苦行的明证。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1年9月5日第30期《刑辨律师之困 》)
  
  
  李英强 理想之魅
  12月10日,李英强转发了一条“希特勒重视标语、口号治民的作用”的微博,他评论道:“年轻时读过一些好书,思考过一些严肃问题,脑子里面就不容易被人刷标语、摆家具了!读书要趁早!”但是,在“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今天,读书——读那些真正的好书——要趁早,谈何容易。4年前,李英强和一群朋友开始了一个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尝试:到你的家乡建一座图书馆。这不是文化下乡活动,也不是送温暖活动,更不是扶贫活动,这是一个乡村教育项目。到今天,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在全国各地有了10个分馆,这些图书馆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
  大约十年前,李英强读过余世存的一篇文章《中国人是否该选择在体制内生存》,文中:“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得自己确立生活的意义,而不是依附体制、名词、主义过日子。”他就是那时决定过一种体制外生活的,如今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城乡之间、体制内外奔走,他们希望一点点地改良乡村地区的文化土壤,为那些出生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少年打开世界的窗户。
  
  杨斌 救赎之魅
  6年前,检察官杨斌承办了一起母亲溺婴案。起初,她怀着愤怒的心情提审被告周模英。然而,随着对案情的了解,她看到了经济和亲情窘困带来的绝望,看到了犯罪的社会根源,看到了时代的悲剧。在法庭上,作为公诉人,她为被告请求从轻处罚。
  周模英入狱后,杨斌开始了对这个家庭长达5年的救赎之旅。她探望周模英,给她写信,鼓励她;几度去她老家,帮其家人解决难题,照顾她的孩子。
  杨斌坚信,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仁慈和宽恕。在坚守专业操守的同时,她反思在“正义感”中迷失的自我,她剥去暴戾与冷漠,回归到法律的出发点,回归到人性本身。她用温热的内心撕去各种标签,感受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体;她希望用行动激发人性之善,唤起爱与宽容,填平被不公、偏见与仇恨所深化的阶层鸿沟。她以建设的姿态批判体制,也以默默的坚持推进着体制。
  在杨斌的意识里,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她必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占据着更多更好社会资源的幸运者,对于出身不幸的人,她背负着“原罪”。
  杨斌说,她在救赎周模英,也救赎她了自己。
  (相关报道见本刊2011年1月3日第1期《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