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一些中国粉丝称他为村长,此文沿用粉丝的精准提法。村长有两样过人的本领:一是善于贴标签,二是语言把握适度。这两样本领,在《1Q84》里,达到某种“巅峰”。村长知道哪些标签与符号最能引发青年人的文艺情怀,比如说星巴克、别处的森林、爵士乐、哈根达斯等,只不过,这一回要换上“雅纳切克”了。《1Q84》开篇写到的“SINFONIETTA”(小交响曲),增加了拼写难度,但这更能让读者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做梦都想致富的贫下中产的符号崇拜心理,村长了如指掌。同时,村长看重语言之权谋。《1Q84》的语言,非常适合“普及”而不是“提高”的标准,语言不复杂,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如果语言再高一点,就难得到大众的欢心,村长很会把握这个度。贵价的符号,“普及”的语言,是村长畅销无阻的重要原因。
《1Q84》穿上了几件新衣服,包括历史、政治、邪教、技术的外衣,刻意让青年人的寂寞变得复杂庞大起来。《1Q84》的啰唆与故弄玄虚,粉丝们都忍不住要投诉,于此无须多言。小说凡涉历史、政治等内容,都很像是从教科书那里直接搬过来的,毫无想象力,跟小说的主线,很难贴切合缝。青豆出场时,伴随着雅纳切克的音乐,村长“背诵”了一大段历史知识。写到宗教团体,村长得回顾一下书面知识里的主义。在小说里生硬嵌入历史及知识,背景之隐身术,很难称得上高明。政治等符号不是不可以用,但《1Q84》用得实在不够巧妙。
其实,写爱情及假装的爱情才是村长所能。对此,他可以写得无比细腻,日语语气助词翻译过来,更带有撒娇含嗔的媚态,足让青年们的文艺情怀欲罢不能。但当涉及更复杂的小说背景,村长就施展乏术。《1Q84》的立意及野心不可谓不大,但一不小心,那张言情的脸,便在小说里露了出来。《1Q84》看似仇怨,实关风月。刻意为之的符号与语言,附体于村长的小说,总会出现摄人魂魄的风月之气,《1Q84》(3),尤其如此。
村长有其能,有其无能。《1Q84》周身“名牌”,如政治、历史、男欢女爱等,但因为堆得太多,怎么看都像是A货。与其说《1Q84》是被高估的小说,倒不如说,村长是被高估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