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3/fYsaf77xoEJ8bTLijnn3VK.webp)
在中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的中期阶段,制造业的升级是必由之路。这一进程不仅将得到政策的推动,也会受到正在加速的城镇化需求以及正在转向内需市场的企业供给这两股力量的带动。我们看好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并推崇能实现“传统+新兴”完美结合的企业。
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
升级是必由之路
尽管“中国制造”一词早已风靡全球,但这更多的是指中国制造业的数量庞大,就质量而言,中国的制造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小家电、钟表、玩具,到钢铁、水泥、汽车,中国生产的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并具备极强的出口竞争力。然而,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依然处于净进口状态,特别是电力机械、科学仪器、特种工业机械、金工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进口额远高于出口。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全球106个国家工业竞争力绩效的排序中,中国刚刚挤入排名的前1/4,显然,这与全球制造业第二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因此,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层级,既有空间,也有必要。
政策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升级传统制造业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相信随着“十二五”的开局,制造升级这个主题有望进一步受到政策的推动。从直接的催化剂而言,城镇化需求的拉动、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是两个现实的推动力。
城镇化需求的拉动
城镇化加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也正在提速。
为了缩短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更好地连接大中小城市,由此推进城市群建设以及城市之间分工互动的良性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在交通网建设方面会加大投入。这将主
要表现在连接大城市的跨省高速铁路建设,连接省内主要城市的城际铁路建设,以及改善市内交通的轨道交通(地铁等)建设领域。“十二五”期间,预计将新建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包括高铁和城铁)1.25万公里,新建市内轨道交通近3200公里。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大量铺开、建设和通车,将对测绘、施工、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等行业形成实质性的带动。
为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国提出要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并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这意味着,光接入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设备和服务领域,将迎来高增长时代。
为了在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将大力发展核电,并加大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考虑到中国资源蕴藏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现实,为了能将西北地区发出来的电力,传输到东南部的耗电区域,特高压电网建设时不我待。由此,核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特高压传输设备领域即将展现爆发式增长。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
供给转向内需
市场的撬动
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显得更为可靠。最确定的内需市场是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因为需求原本就已存在。为达到替代进口的要求,需要先对产品和技术加以升级,才能享受快于行业成长性的扩张速度。我们看好那些目前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表明进口产品正占领着国内市场),但逆差幅度正在收敛(表明国内企业正在具备进口替代实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此外,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的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由此提升市场控制力,并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我们看好的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看好“传统+新兴”的结合体
就企业的特质而言,我们看好“传统+新兴”的结合体。这样的企业,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和提升,因而既拥有传统产业的较低估值,又享受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当然,如果其所处的市场格局属于寡头垄断则更佳,这样可以顺利传导原材料价格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