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北京还没有央视大裤衩,也没有鸟巢和音乐厅大蛋。我走在英国的土地上,除了现代化的大楼,就是绿树中的古城堡,总觉得中英两国人民是活在两个世界——直到有一天,一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女孩向我乞讨,我才感到,中英两国人民的生活并非天壤之别。这一点,毛泽东老人家早就预料到了,50多年前他就说要赶英超美。
今天确实可以和英国比一比了,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北京有了央视大裤衩。我最想知道的是,谁更社会主义。有点玩炫。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最近表示,从总体上看,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只有25%,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工业化国家45%的平均水平;从公共财政收入来看,2007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20%左右,也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马院长是财政系统的干部,替财政说话义不容辞。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学院教授姚树洁就不必替中国财政说话,但得出的结论却与马院长相似。姚的文章称:中国政府2010年的总收入加上财政赤字为13.7万亿人民币,占当年中国GDP的34.1‰英国2010年的财政开支相当于6.97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英国GDP的48.1%,比中国高出15%。
仅从财政收入(或支出)占比GDP来看,英国政府获取财富的能力超过中国政府。如果把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志,英国硬是超过中国咧。
其实,中国政府并不像财政状态显示的那样软弱,它还可以号令银行资金从股市圈钱,以垄断国企跑马圈地。许多获取社会财富的动作显然不是市场化的,比如土地,据华远集团任志强的数据,北京市2005年到2009年公布的商品房住宅建设用地计划供给指标为7130公顷,但实际上真正可以对外公开销售的商品房住宅只占全部土地供应量的28.3%,其余的则是享受经适房政策的用地,由特定单位使用,不对外销售。
在英国,肯定也有非市场化动作,但比中国要少,因为英国人有一家训:“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
钱来了怎么花?从财政开支来看,英国17.5%的开支用于医疗卫生的需要,14.3%用于教育、儿童和家庭保护,27.8%用于就业和养老金,这3项占英国政府总开支的59.6%。通过政府的再分配,英国最富的20%家庭和最穷的20%家庭的人均收入比例,从初次分配的17倍降低到再分配后的5倍。
英国人民幸福啊!英国儿童从出生到18岁每月有80英镑的补贴;4岁到18岁有免费教育;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360英镑的养老金;病人住院所有的吃住都免费;残疾人、工伤人员、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单亲母亲家庭都有照顾。当然,幸福的日子也养活了一大批英国懒汉,使财政不堪重负。建议组团到中国取经。
中国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程度比英国高多了,中国政府对教育、医疗和社保的投入只占全国财政开支的29%,比英国少30%。当然中国也在改革,比如企业退休人员今年月人均增加140元养老金,在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今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等等。
当然,中国人民的福利水平还不能和英国相比。并且,中国许多社保福利并未荫及弱势群体。由于中国低收入人群没有得到政府的福利照顾,只能拼命劳作才能保持和改善低下的生活水平,从而延长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保持了中国的竞争优势。但许多中国人不幸福。
如果把社会福利的普惠程度当作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标志来看,中国也不如英国。
还有一个不一样。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透明的,而中国,不。比如嚷嚷多年的“三公”消费,至今仍是糊涂账。这个口子不卡住,肯定会有官员跃跃欲试,公款到英国去寻找被金发碧眼的漂亮女孩行乞的快